現出了高尚的氣節。
4. 蔣舒:與傅僉一同守關的蜀將,貪生怕死,背主求榮,投降了魏國。
5. 姜維:蜀漢後期的重要將領,聽聞魏兵來襲,積極應對,但因劉禪被黃皓矇蔽,導致軍情延誤,局勢對蜀漢極為不利。
6. 劉禪:蜀漢後主,昏庸無能,輕信宦官黃皓和神婆的話,對姜維的告急表文毫不重視,只知貪圖享樂,導致蜀漢面臨危機。
7. 諸葛亮:雖已去世,但在定軍山顯聖,其英靈仍心繫蜀漢百姓,警告鍾會入蜀後不可妄殺生靈,展現出他對蜀漢的一片赤誠之心。
經典情節:
1. 許儀之死:許儀作為先鋒,本應逢山開路,遇水疊橋,專心修理橋樑道路以便行軍。但鍾會到橋上時,馬蹄陷住,差點墜橋。鍾會認為許儀違反了軍令,不顧諸將求情,將許儀斬首示眾。這一情節體現了鍾會執法嚴格,也反映出戰爭中軍法的重要性。
2. 傅僉戰死:傅僉忠君愛國,堅持出戰,與魏兵激戰。在退兵時發現蔣舒已投降,關上豎起魏家旗號,自己陷入絕境。但他寧死不降,奮勇殺敵,最終自刎而死,其英勇和忠義令人欽佩。後人有詩嘆曰:“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
3. 武侯顯聖:鍾會大軍行至定軍山,夜裡聽到喊殺聲,白天檢視卻不見人。後來得知此處是諸葛亮的墓地,鍾會親自祭拜。祭畢,狂風頓息,愁雲四散,清風習習,細雨紛紛。晚上,鍾會夢到諸葛亮綸巾羽扇,告誡他入蜀後萬勿妄殺生靈。這一情節充滿神秘色彩,既表現了諸葛亮在蜀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為故事增添了傳奇色彩。
經典詩句:
1. “一日抒忠憤,千秋仰義名。寧為傅僉死,不作蔣舒生。”此詩高度讚揚了傅僉的忠義,與蔣舒的背叛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傅僉的高尚品質,也表達了人們對忠義之士的敬仰和對背叛者的唾棄。
2. “數萬陰兵繞定軍,致令鍾會拜靈神。生能決策扶劉氏,死尚遺言保蜀民。”這首詩描述了定軍山的神秘現象以及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和愛護,即使死後仍心繫蜀民,透過鍾會拜祭諸葛亮的情節,進一步強調了諸葛亮的影響力。
經典典故:本回中主要的經典典故就是“武侯顯聖”。諸葛亮生前為蜀漢鞠躬盡瘁,死後英靈仍在定軍山顯聖,警告鍾會不可妄殺生靈。這一典故體現了諸葛亮在蜀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也反映了古人對忠義之士的崇敬和信仰。
中心思想:
本回透過描寫魏蜀兩國之間的戰爭,以及蜀漢內部的腐敗和將領的忠勇,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和人性的複雜。一方面,蜀漢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輕信讒言,導致蜀漢局勢危急,反映了統治者的昏聵對國家的危害;另一方面,傅僉等將領的忠勇和諸葛亮的顯聖,體現了忠義精神的崇高和偉大。同時,也暗示了蜀漢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天下局勢即將發生重大變化。
指導思想:《三國演義》的指導思想是“尊劉貶曹”,在這一回中也有所體現。蜀漢的將領傅僉忠勇可嘉,而蔣舒則背主求榮,形成鮮明對比;鍾會作為曹魏將領,雖然有一定的才能,但在面對諸葛亮顯聖時,也表現出了敬畏之情。這種描寫方式體現了作者對蜀漢的同情和對曹魏的批判,以及對忠義之士的讚揚和對奸佞之人的唾棄。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6 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 116 回“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這一回目蘊含著豐富的故事與深刻的哲理。透過周易哲學的深度解析,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奧秘與深意。
在這一回中,鍾會分兵漢中道的情節展現了軍事策略與變化的體現。鍾會作為曹魏的將領,他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