阱。他先讓魏延連敗數陣,將羌兵引入雪坑,使羌兵的鐵車在雪地上失去優勢,自相踐踏。這一情節充分展示了諸葛亮對天時、地利的巧妙運用以及他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達輕敵致敗:孟達收到諸葛亮的提醒信後,對司馬懿的到來不屑一顧,認為自己有足夠的時間準備防禦。他過於自信,沒有充分認識到司馬懿的果斷和能力,這種輕敵的態度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孟達的心理變化和錯誤判斷,使這個情節具有一定的戲劇性和警示意義。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司馬懿得知孟達謀反的訊息後,不顧常規程式,先斬後奏,迅速出兵,以極快的速度趕到新城,將孟達包圍。這一系列行動展現了司馬懿的果斷、機智和強大的軍事執行力,與孟達的輕敵形成鮮明對比,也讓讀者看到了司馬懿作為曹魏重要將領的能力和手段。
經典詩句:此回中似乎沒有特別經典且流傳廣泛的詩句。
經典典故:
關羽顯聖:關興被羌兵圍困,在絕境中突然看到關羽顯聖救他。關羽不僅嚇退了羌兵,還為關興指明瞭逃生的道路。這一情節雖然帶有一定的神話色彩,但在《三國演義》中卻屢見不鮮,如諸葛亮借東風等情節,都是為了增加故事的傳奇性和神秘色彩,同時也體現了蜀漢人物的忠義精神在後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徐晃之死:歷史上徐晃是病逝,但在小說中,徐晃作為司馬懿大軍的先鋒,被孟達射中而亡。這一情節的改編,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和衝突性,也使孟達在這場戰鬥中的形象更加鮮明。
二、《雪與謀:〈三國演義〉第 94 回的周易哲學解析》
《三國演義》第 94 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這一回目充滿了戲劇性與智謀的較量,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而運用周易哲學來深度解析這一回,更能揭示其中的奧秘與深意。
在這一回中,諸葛亮的智謀展現得淋漓盡致。雪,作為一種自然現象,在周易哲學中有著特殊的象徵意義。雪象徵著陰柔、冷靜與純潔。諸葛亮利用天降大雪的時機,巧妙地設計了破敵之策,這體現了他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他能夠順應天時,因勢利導,將雪這一自然元素轉化為克敵制勝的武器,充分展現了他在周易哲學中所體現的“順勢而為”的智慧。
同時,雪的純潔也暗示了諸葛亮的內心世界。他心懷天下,為了漢室的復興,殫精竭慮,其智謀和品德如同白雪一般純淨高尚。而羌兵的鐵車兵在雪地上行動不便,自相踐踏,這也反映了在自然規律面前,強大的力量也可能會變得脆弱無力。這正是周易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的體現,事物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優勢與劣勢可以相互轉化。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同樣展現了他的果斷與智謀。在周易哲學中,“剋日”意味著迅速、果斷,不拖延。司馬懿在得知孟達謀反的訊息後,能夠迅速做出反應,不顧常規程式,先斬後奏,以極快的速度趕到新城,將孟達包圍。這種果斷的行動體現了他對時機的敏銳把握,正如周易哲學中所說的“時者,機也”。孟達因輕視司馬懿,對局勢判斷失誤,最終導致失敗。這也提醒我們,在面對複雜的局勢時,不能盲目自信,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準確判斷形勢,把握時機。
孟達的命運也反映了周易哲學中的“變易”思想。孟達本是蜀將,後降魏,又欲反魏歸蜀,其立場的不斷變化,體現了事物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孟達最終被司馬懿擒殺,這也說明在歷史的洪流中,個人的命運往往是難以預料的,只有順應時代的發展,才能在變化中求得生存。
在這一回中,還可以看到“剛柔相濟”的哲學理念。諸葛亮的智謀屬於“柔”,而他在戰場上的指揮則體現了“剛”。司馬懿的果斷行動同樣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