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顏:巴郡太守,忠勇之士,起初堅決不降,後被張飛的仁義打動而歸降。
張任:劉璋的部下,在落鳳坡設伏射死龐統。
經典詩句:
“古峴相連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兒童慣識呼鳩曲,閭巷曾聞展驥才。預計三分平刻削,長驅萬里獨徘徊。誰知天狗流星墜,不使將軍衣錦回。”此詩是後人對龐統的嘆息,描述了龐統的才華和抱負,以及他最終未能實現理想的遺憾。
另有東南童謠雲:“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童謠暗示了龐統的命運,也為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典故:這一回中主要的典故就是“張翼德義釋嚴顏”。張飛一向給人勇猛魯莽的印象,但在面對嚴顏時,卻能放下殺心,以禮相待,展現出他性格中仁義的一面。這種不殺降將、敬重忠義之士的行為,為劉備集團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為後來更多人歸降劉備奠定了基礎。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63 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 63 回“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顏”,這一情節充滿了戲劇性與深意。若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更能揭示出其中所蘊含的人生哲理與命運無常的感慨。
在周易哲學中,變化是永恆的主題。龐統之死,正體現了命運的無常與變數。龐統,號鳳雛,與諸葛亮齊名,智謀超群。然而,他在進軍雒城時,卻因不信諸葛亮書信中所警示的兇險,執意進兵,最終命喪落鳳坡。這一情節彷彿是命運的捉弄,龐統的才華與抱負尚未得以充分施展,便在意外中隕落。這就如同周易中的“變卦”,人生的道路充滿了未知與變數,即使是智者如龐統,也難以完全預料和掌控命運的走向。
龐統之死,也讓我們看到了“盛極而衰”的道理。龐統在劉備集團中備受器重,他的智謀為劉備的事業帶來了巨大的助力。但正是在他事業如日中天之時,卻遭遇瞭如此慘痛的結局。這就如同周易中的“陰陽消長”,事物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往往會出現轉折與衰落。龐統的死,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人生的起伏與無常,也讓我們明白,在面對成功與榮耀時,不能過於驕傲自滿,而應保持謙遜與警惕。
與此同時,諸葛亮的痛哭則體現了他對龐統之死的悲痛與無奈。諸葛亮與龐統既是同事,也是知己,他們共同為了劉備的事業而努力奮鬥。龐統的離世,對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在這一情節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周易哲學中“陰陽相濟”的理念。諸葛亮與龐統,一為臥龍,一為鳳雛,他們相互補充,相互成就。龐統的死,使得諸葛亮失去了一位重要的夥伴與助手,也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人生的孤獨與無奈。
而張飛義釋嚴顏這一情節,則展現了周易哲學中“剛柔相濟”的智慧。張飛,以勇猛著稱,但在面對嚴顏時,他卻能放下成見,以禮相待。嚴顏本是劉璋的部下,與張飛為敵,但張飛欣賞他的忠義,最終將他收為己用。這種剛柔並濟的處理方式,不僅化解了雙方的矛盾,還為劉備集團贏得了一位得力的將領。這一情節告訴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與矛盾時,不能一味地強硬或軟弱,而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剛與柔的策略,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此外,這一情節中的“義”字也體現了周易哲學中“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張飛義釋嚴顏,並非出於利益的考慮,而是出於對嚴顏忠義的敬重。這種“義”的精神,是劉備集團能夠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重要原因。在周易哲學中,道德修養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具備高尚的品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張飛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道德的力量,也讓我們明白,在追求成功與利益的同時,不能忘記道德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