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安城的深處,董太后得知劉宏遺詔中指定劉協為帝后,她的內心並沒有被喜悅所充滿,而是被權力的陰影所籠罩。她知道,儘管劉協是她的孫兒,但年幼的他並不適合承擔起整個帝國的重擔。然而,董太后的心中仍舊燃燒著對權力的渴望,她想要透過劉協來實現自己的野心。
在朝會上,董太后的聲音在大殿中迴盪,她故意說道:“眾卿家,先帝遺詔中所立的乃是皇子協。然而,協兒尚幼,難以承擔大任。在此國家存亡之秋,我們是否應該考慮更為成熟的人選,以穩固我大漢的江山社稷?”
大臣們面面相覷,心中明白董太后的用意,卻也擔憂國家的前途。一位資深老臣站出,語氣沉重地說:“太后,國家大統的繼承,豈能兒戲?我們應遵循先帝的遺願,輔佐皇子協。”
另一位大臣則提出了不同的意見:“太后,大漢需要一個能夠立刻穩定局勢的君主。皇子辯年長且有經驗,或許更適合在此時接管國政。”
董太后的眼中寒光一閃而逝,她深吸一口氣,壓抑住心中的怒火。她知道,任何過激的反應都可能成為政敵攻擊的把柄,她需要保持冷靜,用智謀來鞏固自己的計劃。
“這位愛卿言之有理,大漢確實需要穩定的局勢。”董太后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冷意,“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先帝的遺願。協兒雖年幼,但他是先帝指定的繼承人,我們有責任培養和輔佐他。”
她頓了頓,繼續說道:“我提議,成立一個輔政委員會,由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組成,共同輔佐皇子協,直到他能夠親政。這樣既能體現對先帝遺願的尊重,又能確保國家的穩定。”
大臣們開始交頭接耳,討論董太后的提議。有的認為這是一個折中的好辦法,有的則擔憂輔政委員會的權力過大,可能會影響到皇權。
董太后見朝臣們沉寂下去只是議論卻無人再次反對,以為大臣們都預設了劉協繼位的事實,當即大喜道:“既然如此,繼任大典也必須要儘快舉行才是……”
“慢著!”一道聲音從門外傳來。
大臣們的目光瞬間轉向聲音的來源,只見何進帶著十常侍闊步走入大殿,他的臉上沒有一絲笑意,只有嚴肅和決絕。
董太后的笑容在何進冷冽的話語中凝固,她的眼神瞬間變得銳利,緊緊地盯著何進,似乎想要看透他的真實意圖。
\"何大將軍,你這是什麼意思?\" 董太后的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但更多的是憤怒和不可置信。
何進沒有給董太后繼續反駁的機會,他繼續說道:“在座的各位都是大漢的忠良之臣,我們都有責任確保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因此,在我們決定繼任大典的舉行之前,必須先驗證遺詔的真實性。”
何進轉頭看向眾人,他們紛紛點頭,表示支援何進的話。何進接著說:“遺詔應是陛下親筆所書,且蓋有玉璽。不知太后這份遺詔之上可有玉璽的璽印?”
大殿內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所有的眼睛都聚焦在董太后身上。
\"何大將軍,你這是在質疑哀家手中的遺詔嗎?\" 董太后的聲音提高了幾分,她試圖以氣勢壓倒何進。
然而,何進並未被董太后的氣勢所影響,他冷靜地回應道:\"太后,臣並無質疑太后之意,只是關乎皇位繼承,茲事體大,必須慎重其事。若太后手中的遺詔確有玉璽之印,自然能夠服眾。\"
何進的堅持讓大殿內的氣氛更加緊張,朝臣們開始意識到,何進並非無的放矢,他必有確鑿的證據在手。一些原本支援董太后的大臣也開始動搖,他們不想因為站錯隊而影響自己的前程。
就在這時,何進繼續說道\"諸位大臣,陛下駕崩前,曾留下口諭,明確指定了皇子辯為繼位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