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接連攻克彭陽縣、環縣、鹽池縣、定邊縣。此時聯合董志源聯軍奪取寧條梁,目的便是打通與捻軍張宗禹、任化邦部會合的要隘。
至於董福祥為何能一路勢如破竹,無非是因為大部分駐軍的千總和把總皆是總門主的門徒,再加上他父親在當地哥老會的勢力,以及幾位好兄弟的協助,他得以一飛沖天。
而他的後方,則交由他的結義三弟李雙良負責。
為何董福祥對後方如此放心?其一,四十里鋪戰役致使雷鎮綰、陶茂陵二人戰敗,他料想清軍大部將會進攻保機府的馬岱部。其二,即便清軍來襲,尚有馬岱和馬潮輕這兩位大高子阻擋。他董福祥不過是剛剛起義的小人物,清軍定然不會將其放在眼中。其三,他所佔據之地皆為山溝,官軍若來攻打,勢必會被拖住,屆時馬潮輕、馬岱、穆堂主等人便可教導清軍將領作戰之法。
事實上,據歷史記載,董福祥在同治七年時勢力已然極為龐大,擁兵三十餘萬,且有捻軍及馬潮輕的軍隊相助。其地盤控制區域南至延安,北達內蒙伊克昭盟,東起綏德,西至慶陽、環縣。
由此可見,董福祥後期勢力之強大,然而,他終究不是左大元帥的敵手。之後,在結義二弟張俊及老父親董世遒的勸說下,他投降清軍,被劉松山編為董字三營,成為收服西域的重要將領,最終成為清末抵禦列強的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