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還沒有權利閱讀那些小說。他的姐姐常常會問母親一些問題,例如:「媽媽,到底是誰謀殺了書房裡的上校?」「兇手是如何離開一個從裡面鎖住的房間?」每逢此時,霍爾特便心滿意足地在一旁傾聽。直到12歲那年,霍爾特終於獲得閱讀那些神秘故事的許可。久旱逢甘霖,霍爾特在14歲到17歲之間,讀完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全部作品,並在幼小的心裡埋下了成為一個作家的夢想。
儘管有一腔熱血,不過霍爾特當時認為靠寫作尚不足以謀生,於是便選修了技術類的專業課程,打算朝電氣工程師的職業方向發展。畢業後,霍爾特懷著見識世界的夢想,加入了法國海軍,結果發現出國的機會少得可憐。失望之餘,他便離開部隊,一度賣起了人壽保險。同時,為了增加收入,他還擔綱當地一個伴舞樂團的吉他手。之後不久,霍爾特在國有電信公司找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同時繼續兼職吉他手。
白天搞研發,晚上彈吉他,週末「阿加莎」,本來日子也許就這麼平平淡淡地流逝,不過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霍爾特讀到了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n carr)的作品。
約翰·狄克森·卡爾,美國人,公認的密室之王,傾其一生創作出質優量多的密室詭計,將此型別的推理小說寫到了極致。霍爾特接觸的第一本卡爾作品是《耳語之人》(he who whispers,1946),儘管這並非卡爾最傑出的密室殺人代表作,但其中精彩絕倫的心理詭計以及恐怖懸疑氣氛的渲染,讓霍爾特就此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原來推理小說也可以這麼寫!
從那之後,霍爾特就四處搜羅,讀完了所有法文版的卡爾作品,並於1985年開始動手創作自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紅鬍子的詛咒》(la alédiction de barberose),沒想到竟獲得了次年的阿爾薩斯及洛林地區的作家協會獎。霍爾特本打算使用卡爾筆下著名的菲爾博士作為書裡的偵探,不過因為無法取得使用權而作罷。本書最初由霍爾特自費印刷約50本,直到1995年,在海外友人的鼓勵之下,霍爾特才決定交由面具出版社(le ase)正式出版發行。霍爾特的第二本書《第四扇門》摘取了1987年的科尼亞克偵探小說大獎(prix du roan policier, festival de gnac),這令他在推理文壇更上層樓。1988年,他更是勇奪歐洲驚險小說大獎(grand prix du roan adventures),獲獎作品是《血色迷霧》(le brouillard rou,1988),故事講述了一名偽裝成記者的年輕人回鄉調查一樁不可思議的案件,進而牽扯出一連串離奇恐怖的不可能犯罪,包括眾人監視下的密室殺人以及數個不可能消失的謎團。本書將與歐文·伯恩斯系列同時出版。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