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衛霍兩人已經死了一百多年,並且已經蓋棺定論了!”
“這時候的他們,已經死了許久,後世的人都把他們二人從外戚勢力的有色眼鏡中摘了出來!”
“並且,更加客觀的去看待他們二人!”
聽到這話,眾人都輕嘆了一口氣,隨後都緩緩的點了點頭。
“確實如此,還活著的時候,外戚勢力是他們最大的身份。”
“而在死了之後,大將軍就是他們最大的身份了。”
“世人的眼光,從來如此...”
朱棣很是感慨了一聲,作為一個皇帝的眼光,他能看到許多人都看不到的東西。
“而在說到衛霍兩人的時候,因為參考的《史記》還有《漢書》,那一定還要知道一個事。”
“嗯?什麼事?”
朱棣好奇的看著馮建,不知道他又要說什麼事,其餘幾人也都轉頭看著馮建。
“為何歷史上有許多的陰謀論?不管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有許多的陰謀論?”
“其實這大多的陰謀論中,並不是所謂的陰謀論,而是從政治,只講利益的一個角度去看。”
“但為何會如此?因為記載史書的人,大多都是政治敏感度極低,或者說是不懂政治的人。”
“比如班固,他就是如此,從邊境被漢明帝召到洛陽之後,一直在修史書。”
“五十歲之後,又直接跑到了軍隊!”
“這很明顯的一看,就沒在朝堂之上待過,一點不懂政治,只是把自己瞭解到的記錄下來。”
“司馬遷呢?也是如此!他雖然當過太史,但從他為李陵求情這一件事,明眼一看就知道他政治敏感度極低。”
“李陵那件事做的有錯嗎?其實是沒錯的!自請步兵五千涉單于庭以寡擊眾,並且在援兵不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才最終降敵。”
“而且五千步兵還殺敵一萬多人,這個戰績已經很亮眼了。”
“但為何當時的朝堂之上,沒有一人為他求情?”
聽到這個事,朱棣有些搖了搖頭,軍事上是沒錯,但政治上錯了。
“這其實就是典型的,軍事上沒錯,但,政治上大錯特錯!”
“而且,軍事上可能還錯了。為何?因為漢武帝最先是讓李陵給李廣利護送輜重,但李陵自請了五千步兵,漢武帝還讚揚了他的勇氣。”
“結果,你自請就請來了一個投降的結果?”
“那不是援兵沒來的問題麼?”
曾宇這時候開口反駁馮建的話。
“所以援兵沒到你就投降?”
“李陵出兵的背景是在什麼時候?漠北之戰十幾年之後!這個時候霍去病以死,衛青以死。漢武帝重啟對匈奴的戰爭。”
“並且,還是當時漢武帝宣揚九世之仇猶可報乎?百世之仇猶可報的公羊儒的時候!”
“可那也是公孫敖的謊報啊...”
“所以說司馬遷的政治敏感度極低!”
馮建的眼神滿含著深意看著曾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