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破甲馬蹄下鐵蒺藜,盜寶物月下受咒傷(1 / 4)

小說:水滸之英雄出世 作者:太玄嶽

“哥哥,你這辦法就笨了,這攻擊重甲騎兵,最好的方法就是攻擊其戰馬,馬蹄首當其衝。”

尉遲貞金一邊說,一邊從自己隨身的暗器豹皮囊裡面掏出來一件暗器——鐵蒺藜。

鐵蒺藜,這是中國古代一種軍用的鐵質尖刺的撒佈障礙物。

中國在戰國時期已使用鐵蒺藜。在古代戰爭中,將鐵蒺藜撒佈在地,用以遲滯敵軍行動,有的鐵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繩串連,以便敷設和收取。

宋代以後,鐵蒺藜的種類逐漸增多,如佈設在水中的“鐵菱角”,聯綴於木板上的“地澀”,攔馬用的“蹄”,在刺上塗敷毒藥的“鬼箭”等。

傳說公元235年,諸葛亮率軍再出祁山時,是年八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失去統帥的蜀軍悲痛萬分,開始回撤,為了防止魏軍追趕,長史楊儀依照諸葛亮臨終前的囑咐,在撤退的路上佈設了大量的鐵蒺藜。

因它與諸葛亮在漢中的活動有關,所以,在勉縣一帶,一直認為這鐵蒺藜和扎馬釘是“武侯所遺”。

在交通領域,扎馬釘,鐵蒺藜就完全可以用來製作防盜或防逃的裝置,如輪胎刺板、路障等,用以阻止車輛的行駛或逃跑。

你鐵浮屠包裹的再嚴實,哪怕是把馬腿也給包上了也沒有用,你馬蹄總不能給包上吧!

有人說,釘馬蹄鐵不就結了,實際上這也沒有用。

首先是現在就沒有馬蹄鐵的普及。

早在隋代之前,中國就已經出現馬蹄鐵。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一幅“釘馬掌圖”,是在隋開皇四年所建302窟的窟壁上,這足以證明馬蹄鐵在隋代以前就已出現。

但是,馬蹄鐵最早傳入中原地區是在南宋末年,後來隨著蒙古人建立元朝並大力推行,馬蹄鐵就在中國流行起來。

安裝馬蹄鐵可以防止馬蹄角質層磨損過度,從而延長馬蹄壽命,也馬蹄接觸地面的部分是由角質層組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角質層會因摩擦而磨損,導致馬蹄不均勻磨損,這種現象會影響馬匹的腳部健康,而且戰馬的馬蹄一旦完全磨損,那它就只能進馬肉館子當肉菜的份了。

而現在的中原地區根本就沒有釘馬掌的習慣,而女真人剛剛脫離了野人狀態,他們的戰馬也是沒有釘馬掌的習慣。

就算是訂了馬掌,那也只是圍著蹄甲一圈,一個半圓形的馬蹄鐵,中間的掌心還是露著的,該扎還是能扎進去!

而且這個鐵蒺藜,比起打造大量的鉤鐮槍省事多了,做出模子來一做一大堆,而且是比較省材料的,隨便一個鐵匠都能幹,在作戰之前提前往敵軍騎兵的必經之路上一撒就行了。

相比之下,尉遲貞金這個方案更好,價效比高,廢了戰馬,騎兵掉下馬來,他們那一身鐵罐頭太重了,他們能不能爬的起來都是個問題,那還不是想怎麼收拾就怎麼收拾了。

“可是這樣,那些戰馬不全廢了,只能宰了……”

“青面獸”楊志是真的心疼那些好馬啊,宋朝境內本來就很少產出優質戰馬,這些個能馱著上百斤重騎兵能夠賓士的好馬,損了蹄子就全廢了,糟蹋東西啊!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楊制使不要想得那麼好啊!”

尉遲貞金笑道。

確實,別管是用鉤鐮槍鉤馬腿,還是扎馬釘扎馬蹄,這馬最後都是廢了,沒辦法。

“或者還可以火攻,那些騎兵衝過來的時候,直接往他們身上噴火油,一把火燒了了事!”

尉遲博南又提出了這個方案。

“算了,能滅了這些騎兵就已經不易,戰馬死傷在所難免,不如現在就打造扎馬釘,另外派遣人去許先生處求援,待到援軍趕來,則可再戰。”

“大刀”關勝最後拍板,暫時修整待援,楊志、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