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堯曉生!”枯守小聖賢莊三十餘載的祭酒不可置信的看向你】
【他始終相信聖人之憾是可以被解開的,但他有時候又會覺得,告堯曉生這幾個字,距離自己是真的很遙遠】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他雖然無法理解你頭頂的那個“莽”字是什麼意思,但他在確認你真的解開了聖人之憾後,迅速衝進了自己的屋子裡】
【取出了兩樣東西】
【欲諫之紙】
【誹謗之筆】
【古人言:堯有欲諫之紙,舜有誹謗之筆】
【這裡的“欲諫”和“誹謗”並非後世的那般意思,整段話的解釋為……】
【堯有一張紙,會把那些進諫之人提出的意見全部記錄在上面】
【舜有一支筆,會把它掛在門口,供任何人在自己門上寫下批評的意見】
【無論是欲諫之紙,還是誹謗之筆,都被認為是“徵集民意,為王自知”的象徵】
【傳到後來,“王”變成了“皇”,坐上了高位,高高在上,想要向他們諫言已經是很難的一件事了】
【於是有了“告堯曉生”這個名字,有了這麼一批解聖人之憾,託聖人之名,可以直接向“皇帝”諫言的人】
【持欲諫之紙,握誹謗之筆】
【第一個破解聖人之憾的人提出了“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念,此為“告堯”二字的出處】
【後人補以“曉生”二字,“曉”意為日出,“生”意為勃勃的生機,“曉生”二字意在打破“皇帝”在狹隘宮中受到的矇蔽,使得天下朗朗一清】
【伱如果接了欲諫之紙和誹謗之筆這兩個東西,你就必須承擔起“告堯曉生”這個名字揹負的一切……】
【請問你是否接過這兩樣物品?】
倉聖親筆提名的“莽”,你覺得我不敢接?
敢給就敢要。
楚君回直接點了【是】。
【你接過“欲諫之紙”和“誹謗之筆”,這兩樣物品在到了你手上後,化作一道光鑽進了你的浩然氣裡】
【你的文宮又變了樣……一張紙卷著一支筆,墊在“莽”字下面,半卷半舒】
【這種造型,只要被九重殿最下面那層掛著的璇心鏡照出來,朝廷就會知道你是一位“告堯曉生”】
【你將獲得面聖之姿……】
【你接受了告堯曉生之名,將以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為己任,如若行淫邪卑劣之事,文宮自潰】
【你接受了告堯曉生之名,你的浩然氣凝聚成了一個真正的文宮,所謂的“莽”字,細細去看其實是一磚一瓦拼起來的文宮,文宮不散,浩然氣不絕】
【你得知了“文宮之秘”】
【文宮之秘:當今儒生修出的浩然氣與儒門先賢最大的差別就是,他們的浩然氣會被消耗,並且效果很弱】
【先賢的浩然氣,不會被消耗,用水來比喻的話,先賢的浩然氣就是活水,通著泉眼,用一點就會自動補充一點,而當今儒生的浩然氣,就像是無根之水,用一點少一點】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就是因為儒教“用浩然氣去建文宮”的秘法因為某種原因斷代遺失了】
(
【很多人如今用浩然氣堆起的“黃金屋”、“顏如玉”,都不是真正的“文宮”,不是一磚一瓦建起來的,而是單純的堆積】
【文宮都沒建起來,就像是養魚不買缸一樣,浩然氣肯定也像是無水之魚一樣,一會兒吐氣,一會兒嚥氣,顯得時靈時不靈……】
【你接受了告堯曉生之名,你後續的命途任務發生改變】
【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