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就起了野心。”】
【“野心一起,那就是燎原之火,掌控天下的朝廷也未必能澆滅。”】
【“文廟第二聖定下了儒這個字,儒……是父子君臣有序,生來就要為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服務。”】
【“文道、儒道的發展,離不開官道、王道。”】
【“所以,早在大虞之前,齊州就是一個國中之國了,他們可以頒佈自己的政令,任命自己的宰相。”】
【“而每個王朝基本也不擔心齊州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為文廟就在齊州,所有的人進入齊州之後都會被文氣壓制,成為一個普通人。”】
【“齊州不可能養出自己的軍隊,而從齊州走出的人一般也沒什麼威脅。”】
【“到了今朝,大虞對齊州的要求只有兩個,一是賦稅,二是人才。”】
【“他們必須要培養出一定數量的文人,送到大虞參加科舉。”】
【“人才輸送越多,賦稅收的越少,如果殿試中五成的學子全部出自齊州,則免去一年的賦稅。”】
【“幾百年來,為了達到這個‘五成’的比例,齊州幾乎是家家從文,人人學字。”】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確實接近了這個比例,因為齊州的學子幾乎都是聞雞而起,見月不眠,什麼書都能倒背如流,而且對聖人言的領悟也比別人要深。”】
【“後來,其他州的學子也學他們對自己下了狠心,廢寢忘食,一心做學問。”】
【“有人說科舉是寒門翻身唯一的可能,信了這句話的人不少,他們能有怎樣的決心?恐怕生死不能阻也,齊州的人能做到,他們也能!”】
【“齊州從那之後很難達到‘四五成’的比例,但二三成還是有的,因此倒也沒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可齊州想岔了一件事,寒門會老老實實的和他們競爭,世家大族卻不會。”】
【“齊州和寒門的學子不要命的做學問,世家大族裡的人卻不忍心自己的兒子也為一個小小的科舉把身子學垮了。”】
【“那怎麼辦?前面幾個階段他們還能動動手腳,但來到了會試、殿試這個階段,那都是有聖上的目光在盯著的。”】
【“正兒八經的讓族中子弟去和寒門競爭,很多人還真競爭不過。”】
【“世家們合計了一個法子……直接從科舉的源頭下手。”】
【“齊州不是百聖之鄉嗎?那學的就是聖人言。”】
【“假如科舉不考聖人言了,他們還能猖獗嗎?”】
【“學……我學不過你,但我可以改題啊!”】
【“聖人已是古人,他們說的話怎麼解釋,本身就要看今人的嘴。”】
【“你如今看到的‘孝’和‘禮’,就是如今的科舉會考的東西。”】
【“在科舉改題的那一年,齊州的學子竟然一個都沒殺入殿試,聖上大怒,把齊州的賦稅翻了倍。”】
【“再加上當時冥法宮大肆販夢,禹州、兗州、惠州的學子異軍突起,徹底把齊州的學子踩在了腳下。”】
【“整個齊州拉緊褲腰帶,緩了二十年,才終於再次走通了科舉這條路。”】
【“在這期間,他們打倒了一批堅持舊文道的‘腐儒’,焚掉了供奉在文廟中的所有聖人真跡,只去學科舉會考的那些後譯本。”】
【“如今的文曲村,就是整個齊州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