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當——
……
悠揚的鐘聲響起,帶著洗滌心靈的力量從小雷音寺傳遍了整個惠山。
此時是寅時六刻,夜巡僧在鐘樓敲鐘四下,是在提醒全寺的僧人醒來。
昨夜菩薩給自己唯一的弟子講明瞭寺內的很多戒律清規,某人之前裝了一波過目不忘的杯,今天也就不好假裝忘記了。
楚君回麻溜起床,穿好菩薩給自己的“七條衣”,從禪房的水桶中舀出一瓢清水來。
惠山的泉水很清澈,水中映出人像的清晰度不比銅鏡要差。
他自視一番,失望的把那瓢水還了回去……奇了個怪,他頭上的頭髮沒有一點要長出來的跡象。
“明明也沒留戒疤啊!”
楚君回簡單的洗漱了一番,出門往大雄寶殿走去。
小雷音寺裡供奉佛像、收集香火的地方有兩處,其一是天王殿,裡面供奉著曾經的佛祖和過去幾位名聲極大的菩薩。
其二就是大雄寶殿,這裡面供奉著如今的佛祖和十二位菩薩,之所以不供奉羅漢,是因為他們只向上求,不向下化。
羅漢幫助眾生還願的能力差了菩薩們不止一籌……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他們不靈。
信眾們肯定都願意拜靈驗的,而不願意拜不靈驗的。
所以,為了積累更多的香火,各個寺廟一般都供奉的是佛祖和菩薩。
大雄寶殿是九五間開,象徵九五至尊,楚君回作為商國好公民,看到這佈置直想搖頭。
如果說大雄寶殿裡供奉的那位是世間的至尊至貴者,那商國的君王又算什麼?
tui~一點尊嚴都沒有還當什麼王。
看看人家大虞的王,威服海內,莫敢不從,誰要是敢光明正大的稱“九五”,靖難司的狗腿子連夜就能把他滅門了。
大雄寶殿前面立著一尊鼎,鼎上面印著“小雷音寺”這四個字。
這鼎也有說法。
據傳此世的佛教是從西邊的“龍窟”傳過來的,第一位佛祖“世尊”在龍窟苦修,成道之後於龍窟留下禪坐之影,自己則東渡傳道。
他初至中原,問何器最重,何器最貴,十個中原人九個都告訴他,是鼎。
從那之後,佛祖就定下了鼎為教內尊貴之器,讓弟子用鼎來刻印道統之名,以期有一天,可以定鼎於中原,在那裡刻上一個“佛”字。
楚君迴繞開鼎,走進了大雄寶殿。
他一路心不在焉,路上沒看到什麼僧眾也沒意識到不對,直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竟然是最後一個趕到大殿的人。
所有的僧人都轉頭看向他。
那種目光楚君回無比之熟悉……他以前上課遲到的時候,全班就是那麼看他的。
“不應該啊……”
他聽到鐘聲後也沒墨跡多少時間,就往過趕來了。
除非這群禿頭不洗漱,掀起被子就往大殿跑,不然不可能比他快。
戒律院首座此時向站在佛像下的菩薩行了一個佛禮,而後道:“執吾姍姍來遲,當罰擔水一池。”
小雷音寺修築有儲水的池子,一池水約為二十桶,去山裡打來二十桶水對於有武藝在身的人來說並不算多麼重的懲罰,告誡的意義大於懲處。
(
但菩薩拒絕瞭如此安排。
“執吾初入門牆,未能根除六塵,所以潔身多花了一些時間,並非是刻意怠慢,無需懲處。”
佛門僧人最初階段的修行是“除六塵”、“清六根”、“互六識”。
所謂“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