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禎聽完王寅的彙報後默不作聲,待王寅退出大殿,李禎的眼光落在桌上的紙袋上,這是陳恪讓王寅送上的一部短篇小說。
小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的文章中,隨著不斷演變,至大盛王朝開始出現故事的形式。
而陳恪寫過小說,李禎聽說過孔乙己的故事。
這是一部短篇小說,因內容過於壓抑而未能流傳開來,但對那些學子們的影響卻非常大。
李禎雖不喜歡這部小說,但不能不承認其中蘊藏的道理。
這時看著紙袋,李禎以為是悲劇小說,深深地吸口氣,方才緩緩開啟紙袋掏出一本書來。
這本書五十多頁,被一根卷繩裝訂在一起。
李禎看看標題,“家”這個大字寫得端端正正,帶著一股莊重古樸的氣息,立刻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他喜歡書法,而眼中所見的小楷字可列大師級別。
來到這個世界後,陳恪的書法取得了質的飛躍,不僅李禎欣賞,包拯也在嘖嘖讚歎。
帶著這份欣賞一行行往下看去,包拯的臉上開始嚴肅起來,這是一份防汛救災預案。
這份預案寫得非常詳細,從組織危險地帶的居民撤退、到設定臨時居民點、以及如何排澇救災......一系列的安排井然有序。
包拯對這份預案几乎是全盤接受,唯一的疑惑是出動左右廂軍和天武軍救災的安排。
包拯疑惑,陳恪雖然在預案中做了詳細的分析,但他仍然心存疑惑,沉吟一下緩緩說道,“我立刻安排下去,但出動軍隊一事需上報皇上和太后。”
包拯最終全盤接受了這份預案。
陳恪卻低聲說道:“大人宜早,屬下擔心這兩天就會降下暴雨。”
包拯毫不猶豫地回道:“我即刻安排,隨後進宮面見皇上。”
他是一個果斷的人,立刻召開府衙會議,高中低層各級官吏全部參加,按照預案內容逐條部署下去。
就在包拯通知召開會議時,李禎已看完這部小說,臉上露出開心的微笑。
這是一部喜劇小說,敘述了一個大家族的故事,養母與養子之間從猜忌開始,隨之發生了一連串的誤會,最後養子主動與養母溝通,母子和睦全家興旺。
這部小說是陳恪昨晚熱得實在受不了,為打發難熬的時間,頭上扎著汗巾、手臂上纏著面巾辛苦寫出來的。
在寫這部小說時他吸取了“孔乙己”的教訓,將悲劇寫成了喜劇,一個個誤會就是一個個笑點,讓李禎在看這部小說不時發出一陣笑聲。
等看完這部小說後李禎沉思一會,拿起一本奏摺看看,吩咐張孜,“請長興侯入宮。”
他用了一個“請”字,長興侯劉藝是劉太后的弟弟,也是他的舅父。
當劉藝走進紫宸殿躬身行禮時,李禎從御案後站起身走過去,對劉藝輕聲說道:“舅父平身。”
聽他稱呼“舅父”,劉藝急忙回道:“聖上、臣左武衛大將軍長興侯劉藝拜見皇上。”
劉藝不受“舅父”的稱呼,堅持臣子本分。
這個態度不由讓李禎想起陳恪的那句話,“對聖上而言只有忠臣良將,沒有遠近之人。”
這句話十分精闢,讓他下定決心向劉太后推薦劉藝。
事實證明他的推薦沒錯,劉藝上任以來分得很清楚,在私是劉太后的弟弟,在公卻是大興王朝的長興侯。
不論在私在公,劉藝都希望劉太后和李禎母子之間的感情十分和睦,還成為母子間的和事佬。
就憑這一點李禎就信任他,請他入宮也是帶著一顆私心,見他堅決不受“舅父”的稱呼,誠懇地說道:“我請舅父來是以外甥的身份請教您,請您坦率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