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卻也剝奪了他大部分的軍權。
宋國正在極限擴軍,各大將領手下的兵力都在增加,唯有趙光義手中的兵權反而丟了大半,他心中那叫一個氣,但卻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安分守己的老實認罰,不過他們兄弟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了。
沒了趙光義搞事情,宋國軍政兩界一片晴明,再也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事了,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趙匡胤一人身上。
宋國完成極限擴軍之後,總兵力達到了三十五萬,可是趙匡胤卻依舊不滿意,畢竟擴軍後的秦軍總兵力肯定在一百二十萬以上,最少也會動用八十萬大軍攻打中原。
秦軍的戰鬥力本就強,裝備還好,中原軍隊在這兩方面很難比的上,只能在數量方面都下下功夫。
趙匡胤有意在徵兵五萬,畢竟宋國的財政還算寬裕,可錢財方面雖然夠用,但糧草儲備卻不夠支撐四十萬大軍的消耗,於是趙匡胤就打起了花錢買糧的想法。
趙匡胤派出使者四處打探,可無論是魏明,還是吳楚,都不願賣糧草給宋國,畢竟在這種關鍵時刻糧草比錢財重要多了,而大秦就更不可能資敵了。
購糧計劃失敗,趙匡胤也只能放棄繼續擴軍,不過申公豹的提議,讓他又打起了瀛州的注意。
瀛州被秦魏宋吳明五國佔領之後,魏宋明三國卻並沒有秦吳兩國一樣,在瀛州設定郡縣,化夷為漢,而是竭澤而漁,不斷的壓榨瀛州來獲取財富和資源。
如今魏宋明三國的戰略儲備,很大一部分就是從瀛州壓榨來的。
宋國在瀛州獲得到了太多的好處,所以申公豹提議和秦軍徹底撕破臉後,想聯合魏明兩國把秦國勢力徹底驅逐出瀛州,畢竟有瀛州作為後盾的話,中原三國的戰爭潛力也會更大。
趙匡胤覺得申公豹此計很好,於是命其暗中聯絡魏明兩國,商議瀛州之戰究竟打不打?而打的話又該如何打?
就在中原三國都將目標瞄向瀛州時,漢中之戰已經分出了勝負,秦軍大勝,蜀軍打敗,丟了漢中後退守劍閣,而李嗣源也率本部兵馬逃入了海州。
隋王楊廣得知李嗣源來了海州,自然是非常的高興,他以為李嗣源是來投靠自己的,李嗣源手中的兵力雖不多,但戰鬥力卻並不弱,等到秦軍來犯也能提供助力。
可當李嗣源打出蜀漢隴西王的旗號,以此來尋求隋國的庇護之時,楊廣就再也笑不出來了,原來搞了半天原來是他自作多情。
秦國佔領漢中後,就再無後顧之憂,隨時都能起兵伐隋,而蜀漢是除了吐蕃之外,唯二能直接給隋國提供支援的勢力了。
李嗣源畢竟蜀漢名義上隴西王,楊廣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得罪蜀漢,所以不但沒有難為李嗣源,反而還為其提供糧草和駐地。
見楊廣並沒有動吞併自己軍隊的想法,李嗣源心中也暗暗鬆了口氣,他降蜀時為何以王爵作為條件?就是因為王爵的身份地位足夠高,一定程度上也能代表蜀漢,從而震懾住楊廣。
他要只是伯爵,或是子爵的話,楊廣恐怕會毫不猶豫的吞併他,因為地位太低,但隴西王可就不一樣了。
李嗣源進入海州後,卻並沒有直接前往西域,因為他知道楊廣不可能放他走。
楊廣之所以收留李嗣源,是想李嗣源幫他一起抵抗秦軍,可他和劉裕都不知道的是,李嗣源的目的卻是借道前往西域。
楊廣要是知道的話,自然是不會收留李嗣源,而劉裕也肯定會宣佈李嗣源是叛徒。
所以,現在並不是李嗣源離開時機,必須要等到秦隋開戰之後,到時隋軍自顧尚且不暇,自然也就無法阻止李嗣源離去了。
不過在此之前,李嗣源也不準備浪費時間,他提前派人去收集西域的情報,以及從楊廣那裡儘可能的多薅一點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