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打上一個月,也不過折損一萬五千人,蜀漢自然是撐的起的,但就是物資消的耗速度太快了。
別看南國軍在蜀南的攻勢很猛,但和秦軍在陽平關的攻勢相比,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
南蠻十五萬大軍在蜀南消耗的物資加起來,都比不上秦蜀兩國在陽平關三天的消耗量。
秦軍在陽平關日耗石彈一萬枚、火油五百壇、各式弩箭十萬記……
蜀軍為了不被壓制的抬不起頭,就必須也要同樣不記消耗的進行反擊,所消耗的物資雖沒有秦軍多,但對於蜀軍來說也是個天文數字。
就這還是張任和劉耳省著用的結果,甚至重複使用秦軍投過來未徹底碎裂的石彈,以及弩箭。
在這種風格不計成本的打法下,秦蜀雙方的攻守城器械都損耗眼中。
秦軍平均每日損壞投石車五十架,井闌二十架,床弩數百等等,而蜀軍也有秦軍的二分之一。
可秦軍的背後有司、雍、涼、河四州,有源源不斷的資源提供過來,根本不用擔心物資的消耗問題,而蜀軍卻只有一個益州。
劉裕已經將漢中的工匠都集中起來,並且還從成都調了一千人過去,加班加點的趕製投石車和各式強弩,可依舊趕不上物資的消耗和損毀速度。
至於為何不從蜀中運物資過去自然是因為蜀道難的緣故,運輸成本太高,還不如就地取材製造呢。
可照這個速度消耗下去的話,蜀漢在陽平關囤積的守城物資,最多隻能堅持了兩個月就會耗盡,到時漢中蜀軍又拿什麼來守城呢
所以,別看北線的情況,暫時沒有南線危險,可一旦支撐不住的話,情況只會被南線更糟。那可就更危險了。
畢竟蜀南被南蠻佔領的話,蜀漢還有機會奪回來。
可一旦漢中被大秦佔領,那蜀漢基本不太可能再奪回來了。
秦軍雖只有十萬,且未佔蜀國一城,但給蜀國上下所帶來的壓力,比十五萬南蠻軍要大得多。
“陛下,恰恰是因為秦軍更難對付,所以微臣以為才應該先南後北,先解決調南蠻,而後在集中力量,對付秦軍。”
接下來蘇秦講述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南蠻軍比秦軍好對付。
二是南蠻實力遠不如蜀國,憑消耗的話早晚都是個敗。
三是蜀國還有楚國這個盟友,可以夾擊南蠻。
四是單憑蜀南蜀軍已經擋不住南蠻,拖的越久損失越大。
五……
蘇秦當朝陳述了先對於南蠻的八大好處,也得到了包括劉裕在內的所有人的認可。
一番商議後,劉裕決定親率大軍南下,先把蚩尤給解決了。
蜀漢原有二十五萬大軍,其中十萬在蜀南,八萬在漢中,蜀中尚有生力軍七萬。
在南蠻軍的猛攻下,蜀南蜀軍損失三萬,已經減員到了七萬。
而想要解決十五萬南蠻軍,起碼也需要二十五萬蜀軍才夠,而成都的生力軍卻只有七萬,就是全部派過去也不夠,況且劉裕也不可能把這最後的七萬精銳都帶去蜀南。
秦軍在北線雖目前只有十萬大軍,但不代表秦軍只有十萬軍隊,一旦局勢發生變化,秦軍隨時都可以增兵,所以劉裕必須留下部分兵力以備不時之需。
思來想去,劉裕決定帶五萬精銳南下,給北線在留下兩萬生力軍,而以漢中和陽平關之險,十萬兵力足以擋住二十萬秦軍了。
五萬精銳,再加上七萬蜀南軍,南線也不過十三萬大軍罷了,距離二十五萬足足還差了十二萬。
至於這另外十二萬軍隊從何來
其實也很簡單。
劉裕從蜀中諸郡中徵調了四萬郡兵,又從新兵中徵調了十萬新兵。
蜀漢隨時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