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0章 艱難地道戰術,火燒南鄭糧庫(1 / 3)

第2610章:艱難地道戰術,火燒南鄭糧庫

亂世開啟至今,大秦雖還未採用過橛子軍,但卻不代表其他勢力也沒用過。

黃巾起義時期,張角、黃巢、朱元璋等人,曾多次使用了橛子軍戰術。

另外,在三次中原大戰中,擅長盜墓的行家曹操,也曾多次使用了過橛子軍。

在中原地區,橛子軍的身影並不少見,可成功的案例卻屈指可數,而造成這點的原因則是一個死人,他就是張衡。

張衡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

黃巾起義是184年,也就是說,張衡在黃巾起義前45年就死了,而系統的出世名單中暫時也沒有他,那他又為何會影響到橛子軍的成功與否呢?

原因則在於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

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

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

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張衡也是人,不是神,他所發明的地動儀,也存在一定的誤差,並不是百分百的準確。

可經過長達四十多年的演變,直到亂世開啟之後,在工家和墨家的改善之下,地動儀也從最初的1.0版本,進化到了如今的3.0版本,並且還被運用到了戰場上。

之前在戰場上,一但碰到橛子軍的話,一般都讓用功力深厚,且具備聽力天賦的人,來對地下震動驚醒時刻監聽。

可具備聽力天賦,且功力深厚的高手,顯然並不多,而且人總有疲憊打盹的時候。

黃巾起義時期,嬴溫率漢軍死守函谷關時,手下監聽地下震感的人手不足,而為了應對黃巾的橛子軍戰術,曹操就第一個提出改進地動儀來檢測地下的震感,而這也是第一次將地動儀運用到地道戰中。

之後的三次中原大戰中,明軍又再次改進地動儀,以用來防止魏國的橛子軍。

所以,如今3.0版本的地動儀,不但能檢測地震的防備,還能檢測到所在城池的地底,有沒有被大規模挖掘的震感,以及具體方位。

一旦這座城池內有地動儀,而橛子軍又挖到了城下的話,就基本都會被地動儀檢測到,從而提前做出佈置。

無論是水罐、火攻,還是煙燻,對於地下的橛子軍來說,都可謂是九死一生。

之後,隨著地動儀技術普及開來,也沒有多少勢力在用橛子軍了,因為很難在發揮原本的作用來。

可在各國都淘汰了橛子軍之時,李靖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命土行孫打造了一直三千人的橛子軍。

李靖自然知道有地動儀在橛子軍就很難發揮作用,但他想的顯然更加深遠,而且他所打造的橛子軍,也不是一般的橛子軍。

李靖所打造的橛子軍,是被土行孫傳授了地行術的超級橛子軍,挖掘效率遠非常規的橛子軍可比。

哪怕是地底遍佈岩石,土質還極為堅硬的上庸地區,大秦橛子軍也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挖出一條長達五十里的隧道,平均每天挖掘兩三里,並且還完美的繞過了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