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的困龍之局,就必須打破秦軍對海州和西涼的封鎖,只要有一路援軍抵達大興的話,那大興的困龍之局自然也就接了。
可秦軍在西寧和顯美的兵力都不算少,雖不知具體數量,但起碼也有十萬左右。
哪怕是有著十萬援軍的海州那邊,在論欽陵率吐蕃軍抵達後,也無法在短期內驅逐蒙恬,支援大興。
再加上隋國現在已經傾盡所有,既無兵可調,也無力可借。
楊廣思索了一夜,發現只有羌族那邊還能得到助力,所以才決定頒佈解羌令,利用羌人來消耗秦軍。
何為解羌令?顧名思義,自然是解除對羌族的種種限制。
羌族被隋唐二國所滅後,由於羌人實在是野性難馴,所以無論是唐國,還是隋國,都對羌人制定了極為嚴苛的禁令,以此來管控羌人,比如:
羌人不能娶漢女,不能參加科舉、不能從商、不得離開村落周邊十里;
一人造反全家連坐;
以及未經允許不得參軍等等禁令。
這些禁令都很苛刻,甚至帶有侮辱性,但更多的還是為了管控羌人。
隋國軍中是有羌人的,而且數量還不在少數,足足七八萬人之多,都是滅羌過程中所收編的戰俘。
但為了管控羌人,楊廣還是制定了羌人未經允許不得參軍的禁令,就是為了防止羌人士兵在隋軍中的佔比過重,從而在內部動搖隋國的統治。
可哪怕這麼嚴苛的禁令,羌人反叛也從沒停止過,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反叛的羌人確實也越來越少了。
這說明什麼?
說明那些禁令是有用的,羌人在習慣了之後,也逐漸在接受隋國的統治。
現在的羌人就好似一匹野性難馴的野馬,經歷唐隋兩代馴馬師數年的調教,如今也總算快要被隋國給馴服了。
可要是在這個時候推出解羌令,解開對羌人的禁令管制的話,就等於是給這匹快要被馴服的野馬解開韁繩。
心似平原奔馬,易放難收。
韁繩一旦解開,再想重新套上,那可就難了。
所以,解羌令一旦推出的話,隋國對海州多年的治理將一朝回到解放前,海州也將不為漢人所有,羌人將重新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
這才是成公英、班固、李德林三人反對的主要原因。
在楊廣看來,羌族是他滅的,他有權力決定怎麼處置。
但在成公英、班固等人看來,滅羌並不是楊廣和李世民兩個人的功勞,而是先有漢羌百年戰爭,後有涼州三明、董卓、楊堅、李淵等人的作戰,這才能讓李世民和楊廣徹底滅掉了羌族。
羌族禍害了西北百餘年的,無數先人拋頭顱灑熱血,就連大漢帝國都被拖垮了,這才讓你楊廣解決掉了這個威脅。
可現在楊廣卻要讓羌人再度復起,豈不讓先人們都白白犧牲了?
身為涼州本土人的成公英、班固、李德林又豈能答應?
成公英等人的反對,並不能動搖楊廣的決心,因為在他看來,海州和羌人就像快要熟,卻還沒熟透的桃子。
楊廣現在連自身都難保,已經沒時間等桃子成熟了,而大秦則是來摘桃子的。
未熟的桃子雖澀,但也能解渴,可他要是還不吃下去的話,那麼就只會便宜了大秦。
楊廣寧願砍了這桃樹,都不願意便宜嬴昊,所以哪怕明知解羌令的隱患,也依舊決定要孤注一擲。
“諸位都不必在勸,解羌令一出,我軍將立馬多數六七萬羌人大軍,定能打破清軍對大興的封鎖。
至於解羌令頒佈之後會如何,那也要等打退了秦軍再說,不打退秦軍我大隋就沒有以後了。”
楊廣此言,也是高熲楊素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