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即將僵持下來,可此時明軍卻突然出兵襲擊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後方。
這次由明帝親自領軍,丞相張良擔任軍師,越兮、李進、虞子期、鍾離眛等人為將,甚至還從壺關的龍陽處調回三萬大軍,共計出動八萬大軍,兵分兩路,直插張士誠和陳友諒的要害。
陳友諒和張士誠麾下,也有不少黃巾時期舊將,其中有不少人都心向大明,見明軍捲土重來,不做抵抗就直接投降了。
在明帝的親自出馬之下,張士誠和陳友諒的主力,又都在前線抵抗袁紹和韓信,以至於後方兵力薄弱,根本擋不住大明的入侵。
很快,明軍就搶佔了雙方近半的地盤,而張士誠在回援的途中,一不小心中了張良的伏兵之計,不但麾下大軍全軍覆沒,連他自己也死於萬箭穿心之下。
既王世充之後,又一個黃巾叛徒,張士誠,被大明誅殺。
張士誠死了之後後,陳友諒也陷入了孤軍奮戰的局面,前有袁紹,後有大明,而且大半的地盤也已經淪陷了,他的敗亡顯然也指日可待。
不過陳友諒卻並非死於明軍之手,也同樣不是死於袁紹的算計,陳友諒死於自己人的背叛,而這個背叛他的人則正是蕭衍。
在袁紹和明帝的夾擊之下,陳友諒註定無法堅持太久,可陳友諒卻一門心思死守,寧死也不願再次投降,可蕭衍等重臣卻不願給陳友諒陪葬。
一日深夜,蕭衍發起兵變,並在奪走兵權之後誅殺陳友諒,然後帶數萬大軍,以及陳友諒的人頭投降了袁紹。
蕭衍畢竟屬於陳友諒一系,而陳友諒黃巾叛徒的身份,令蕭衍註定無法投靠大明,所以蕭衍能選擇的也就只有袁紹了。
蕭衍投降後,袁紹不但給蕭衍加官進爵,而且還令其繼續統領麾下兵將,可謂是極為厚待蕭衍。
隨著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戰死,清河軍和常山軍兩家勢力也煙消雲散,而他們兩家的地盤則一半被韓馥和袁紹奪取,另一半被太行的大明奪取。
至此,冀州的局勢,也從四強混戰,進入到了三足鼎立。
其中袁紹佔據的地盤最大,擁有冀州近半之地。
韓馥則次之,佔據了冀州三分之一之地。
大明最弱,只佔領了冀州六分之一的地盤,不過大明的實力卻不比任何一家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