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同進士’的地位有些尷尬,稍稍自尊自愛之徒,都會將‘同進士’出身當作一種不能一洗了之的難言之隱。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這就是大秦學子的科考晉升路線。
這個考生晉升體系出現後,立即在全國都燃起了考試狂潮。
各地學子紛紛報名,要參加本地童試,先不管那麼許多,總之先把參加科舉的資格拿到手再說,也唯有如此才能一爭這次取仕的機會。
童試的難度並不高,但凡參加的考生,基本上八成就能考過,而真正難的是之後的三試。
據統計,參加本次科考鄉試的考生,達到了三萬人之多,而最終考過的只有一萬五千,直接淘汰了一半人。
會試的難度比鄉試還大,一萬五千人參加,最終只有三千人透過,並取得了參加殿試的資格。
殿試需要前往洛陽參加,這對於那些寒門子弟來說,自然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很多人甚至都無法前往洛陽。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大秦會為所有透過會試的學子,免費提供路費,而到了洛陽後還會統一安排住宿。
這一政策也得到了全體仕子的擁護和頌揚。
三萬考生,只有三千來到了洛陽,入宮朝聖繼而參加殿試,而最終透過殿試,考上進士的人,卻連兩百人都不到。
大秦的第一次科舉,最終取仕一百九十四人,其中一甲三人,二甲六十一人,三甲一百三十人。
三萬考生,只有不到兩百人考中,考中的機率不足一百五十分之一,但相比於之前的察舉來說,已經大大提高了取仕數量了。
而且大秦的取仕數量,也比魏隋兩國要多的多。
魏隋兩國自開科取士後,每次取仕的數量,都還不到二十人。
大秦一次性取仕將近兩百人,這已經開創了取仕數量的先河了。
迴歸正題。
這次大秦取仕的這一百九十二人之中,有121人是世家子弟出身,而寒門和平民子弟則有71人。
由此也足可見,哪怕大秦朝堂被寒門官員主導,可在民間的人才依舊是世家更多。
大秦第一次科舉的一甲三人,文狀元被班超所奪走,榜眼是法衍之子法正,而探花則是荀彧之子荀顗。
班超:統帥96,武力75,智力97,政治96,魅力95;
法正:統帥85,武力56,智力97,政治94,魅力82;
荀顗:統帥65,武力42,智力80,政治95,魅力80;
法正和荀顗,都是大秦高層之子,唯有班超一人是寒門出身。
班超是隨機百召卡的隱藏人物之一,跟隨他一起出世的還有妹妹班昭,兄妹兩個依舊被植入成了班固的弟弟妹妹。
班固是詩人百召出世的人物之一,並被植入到涼州班家。
班家早已不復往日輝煌,如今不過是涼州寒門之一罷了。
為了復興家族,班固參加了隋國科舉,並以狀元的身份,被楊廣任命為太守。
哥哥班固效忠於隋國,可弟弟班超卻並不看好楊廣,並在得知大秦開科取士後,毅然決然的前往大秦參與科考。
科舉考試本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任何一個第一名都極為難得,而能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中了第一名,則被稱之為連中三元。
班超就是連中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他都是公認的第一名。
法正和荀顗都是頗有名聲的才子,也是本次科舉的狀元種子,他們在鄉試和會試中也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但可惜的是最終都在殿試中輸給了班超。
本來寂寂無名的班超,卻因擊敗了法正和荀顗,以兩人作為階梯,一下子名聲大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