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本身並不是什麼大城、堅成,所以楊秀清在無功城南部山區立下六座大營,依舊採用層層阻擊的戰術來拖延時間。
阮越聯軍也知道楚國援軍快到了,所以自然不會再給楚軍時間,不惜一切代價進行猛攻,而這七營雖也爭取了幾天時間,但依舊無法阻止聯軍的步伐。
阮越聯軍抵達無功城後,立馬就採取了攻城戰,而楊秀清也早早就做好了守城準備。
楊秀清接連退讓之下,手中的兵力也削減至一萬四千,而阮越前線的五萬五千,雙方兵力差距懸殊。
可阮越聯軍明明佔據絕對的兵力優勢,可面對這座並不算高大的無功城,哪怕拼盡全力都無法將其撼動。
就在楊秀清在無功城和阮越聯軍死磕之時,吳王孫權也同意了秦方的計劃,出動夷州水軍在南海海域巡遊,以此來牽制楚國的廣州水軍。
孫權會同意大出兵的原因也很簡單,他的目的和大秦一樣,也想要藉此削弱楚國。
畢竟大秦既然能南國之力來削弱蜀國,那吳國又為何不能借南、阮、越三國之力來削弱楚國?
別看在孫權繼位後把吳國搞的一團糟,但他的心可大著呢,都還沒搞定吳國內部,卻已經在想著吞併楚國了。
這次秦、蜀、楚、南、阮、越六國大戰,對於吳國來說就是一次天賜良機,孫權自然不能錯過這次渾水摸魚的機會。
當然,吳國也只是牽制一下吳國而已,在楚國露出明顯頹勢之前,是不會對楚國宣戰的,而原因也有兩點。
一是之前伐楚的損失太大,吳國還沒從之前的慘敗中恢復過來。
二則是楚國的大部分軍隊都沒動,在防備誰可謂是不言而喻。
吳國現在最重要的是,穩定內部,依舊恢復戰損,對外擴張反倒是其次。
若是楚國這次的損失很大的話,那吳國自然不介意也參與進來,和阮越兩國一起分食交廣二州。
吳國現在的處境其實很不妙,廬江郡大部被楚國佔據後,楚國就已經完成了對吳國的三面包圍,之所以沒有兵分三路討伐吳國,一是時機不到,二則是在積蓄力量。
吳國就算有孫武這員不敗名帥,可也只能保證一路的穩定,另外兩路若是擋不住楚軍的話,吳國依舊難逃滅國的命運。
所以,孫權才會如此迫切的想要削弱楚國,此戰阮越若是能消耗楚國不少力量的話,那他就出兵攻打廣州。
孫權也不奢望攻佔整個廣州,只要能奪取南海、龍巖兩郡就行了。
有南海和龍巖兩郡在吳國手中的話,楚國也就無法三面包夾吳國嗎,最多兩路,吳國的亡國之危立馬化解了大半。
吳國的突然介入,讓這次大戰的走向,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誰也不知道這場波及了七國的大戰,最終會以一個什麼樣的局面收場。
吳國都城,建業。
建業原本叫秣陵,屬於丹陽郡,後來孫堅稱王后,才將秣陵改名為建業,取自建功立業之意,從這個名字中也可以看出孫堅的雄心。
可惜孫堅一代英傑,躲過了戰場上的明槍,卻躲不過背後的暗箭。
此時,建業吳王宮內,二代吳王孫堅,以及孫武、張昭、步騭、顧徽、朱治、謝裒、田忌、孫傳庭、鍾達(司馬懿)等吳國高層齊聚一堂。
孫武見孫臏、魯肅、呂蒙都不在場,眉頭不由緊皺起來。
孫臏和魯肅等因親近孫策的人,全都受到了孫權不同程度的打壓,而呂蒙則是因為出身的緣故。
孫堅在位時一直都在壓制世家扶持寒門,可孫權才繼位後不久就摒棄了孫堅的做法,反而任用了大量的世家弟子為官。
曾支援過孫權的江東四大家族,張、顧、步、朱四家,全都得到了孫權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