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統一對付的都是叛逆陣營。
至於中立陣營,既不偏向大漢陣營,也不偏向叛逆陣營,只為了自己。
屬於中立陣營的諸侯則有:趙侯袁紹、韓侯韓馥、燕侯劉徹、楚侯劉秀、涼州的馬騰與韓遂,以及交州士燮。
楚侯劉秀本也屬於大漢陣營,畢竟他也是討董三十六路諸侯之一嘛,不過秦公秦昊對他的打壓太狠,在大漢陣營中他根本得不到發展,反而還處處制肘,以至於硬生生的將他給逼到了中立陣營當中。
當然,這也是秦昊惡意打壓劉秀的根本目地,秦昊甚至想將劉秀逼到叛逆陣營中,只是劉秀沒有上當罷了。
大漢陣營、叛逆陣營、中立陣營,這就是當即天下的三大集團。
三大集團之中,大漢陣營的實力最強,佔據了天下超過五成的土地和人口,中立和叛逆兩大陣營則實力相當,瓜分另外的五成土地和人口。
未來各大諸侯之間的博弈,也必將圍繞著三大集團進行。
曹操封公之後不久,中立陣營燕侯劉徹,想要向大漢陣營靠攏,於是攜擊退滿清之功,向朝廷請封為燕王。
幽州可是秦昊下一輪擴充的目標,所以他自然不可能讓劉徹,這樣就加入到自己的陣營中。
以秦昊為首的洛陽朝廷,認為擊退滿清入侵功勞最大的人是公孫軒轅,劉徹只是起到輔助作用,但考慮到劉徹乃是漢室宗親,又繼承劉虞的政治遺澤,於是改封其為燕公,另外又加封公孫軒轅為遼公。
劉徹請求封王失敗,也就代表著秦昊的大漢陣營,拒絕他加入進來,當然更令他惱火的是,秦昊將打退滿清的主要功勞歸功到了公孫軒轅的頭上。
要不是他領燕軍支援的話,公孫軒轅早就被完顏阿骨打給滅了。
劉徹心中雖極為的惱火,卻也拿佔據大義的秦昊沒辦法,於是就想從秦昊的手中奪回正統的名號,最不濟也破壞洛陽朝廷的合法性。
劉徹打著秦昊的威脅的旗幟,暗中聯絡其他的中立諸侯,以及各地的漢室宗親們,想要打破秦昊對大漢陣營的壟斷,達到分裂大漢陣營的目的。
當然,這其中困難重重,秦昊的威脅還未顯現出來,各大諸侯都只顧自己,暫時還顧不上秦昊的潛在威脅。
直到秦昊對河北用兵之時,各大中立陣營的諸侯感受到了威脅,劉徹才完成了他分裂大漢陣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