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本質就是先製成一個圓柱形的形芯,再製作一個外範。將形芯外範合體後再進行澆鑄,最後再經過齊口、打磨、鑽火門,一門火炮才算製成。”
“泥模鑄炮法沿用數百年,堪稱成熟的鑄炮技術,但缺點也很明顯。一是外範和形芯用粘土製成,透氣性低,很難乾透,經過炭火烘烤經常外幹內溼,澆鑄時產生潮氣,使所鑄火炮經常有蜂窩狀孔穴。故泥模鑄炮經常出現殘次品,父親的《西法神機》中甚至有鑄百得一,即為國手這種誇張的說法。”
“二是由於火炮澆鑄完成後需要將泥模打碎取出火炮,所以每鑄一門火炮就要專門製作一個模具,且《海國圖志》中曾記載泥模“非一月不能幹透,若值冬令雨雪陰寒,晴霽絕少,則非三兩月不能幹透”,極其費時費力,而且難以實現火炮製造的標準化。”
“三是鐵水澆入模具時經常擾動形芯,使鑄造出的火炮炮膛不在炮身的中軸線上,再加上火炮後續的鏜孔、打磨工藝粗糙,火炮的射擊精度會很差。種種因素導致泥模炮不僅粗笨,而且多鑄造缺陷,表面粗糙。”
孫和鼎附和道:“高將軍,二弟說得不錯,這便是泥模法鑄造火炮的種種弊端,雖然這方法沿用百年,但是絕對談不上先進。在此基礎上,父親設想出了另一種方法,稱之為鐵模法。”
“哦?鐵模法?”高衡搓了搓手道。
“不錯,所謂鐵模法和泥模法相似,鐵模法第一步也是制模。用粘土製成泥炮和分段的外模,然後再分段鑄造鐵模,每段鐵模都分為兩瓣,四千斤以上大炮要分為三瓣。鑄造火炮時,先用細稻殼灰混合細沙泥調水,粉刷鐵模內壁,再用上等極細窯煤灰調水粉刷。將每段鐵模兩瓣相合如合瓦形,用鐵箍箍緊烘熱,再將每段鐵模節節相續拼接在一起。”
“之後便是和泥模鑄炮一樣用鐵水澆鑄。火炮製成後,就可以按瓣次序,如脫筍殼狀剝取鐵模。此時火炮還未冷卻,處於紅熱狀態,如果炮身上有不平之處,即可用工具直接平整。且取出形芯除淨炮膛內的泥胚後,炮膛內天然光滑,不需要再鏜孔或者打磨。”孫和鼎介紹道。
高衡的腦袋中嗡嗡作響,這可真是開啟了一條全新的思路,卜彌格等人雖然從西洋來,但是他們說的鑄造火炮的方法也是停留在泥模法的階段。高衡不知道的是,鐵模法的大規模應用實際上是發生在十八世紀,現在是十七世紀中期,還遠遠不到那個時候,但華夏的先賢們早就已經想到鐵模法,只不過還沒來得及應用於實踐,西學的帶頭人便被冤殺。
日後滿清佔領中原,更是將這些東西視作奇技淫巧,大力封殺,活生生導致華夏積貧積弱,落後西方數百年。落後就要捱打,從這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華夏未來悲慘的命運。但高衡來了,他發誓,一定要改變這個結局。
孫和鬥有些得意道:“我們大致計算過,鐵模法鑄造的火炮可以連續射擊三十次不散熱才會炸膛,而泥模法鑄造的火炮一般極限是連續十發,這在戰場上就取得了無以倫比的優勢。而且由於氣密性的提高,比尋常的大炮射程多出不少,至於這個量,就是人工來控制了,質量越好,射程越遠。”
孫和鼎補充道:“父親的遺作上面詳細記載了火炮射擊,測距,諸元的標定方法,只要能系統性應用起來,將一些簡單的圓規方矩器具的應用以及如何在圖紙上標定諸元等等教授給士兵,炮兵將會成為完全的技術兵種,戰鬥力突飛猛進。試想,這樣的部隊上了戰場,會有怎樣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