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深深地看了鄭森一眼,國姓爺終究還是國姓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秉性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心中有仁義二字,這也是鄭成功能成為民族英雄的原因。
高衡對鄭森抱了抱拳,便急匆匆回到自己的隊伍中了。他們二人都已經跟史可法說了,願意帶領軍隊留下來幫助揚州守軍一起守城,史可法雖然不願意,但畢竟不是他們的直屬上官,而且福建水師有船,真不行他們還能從水路撤走,順便應該還能拯救一些民眾,想到這裡,史可法便不再管他們了,任由他們去,而且福建水師的戰鬥力強悍,既然能消滅一個牛錄的清兵,也許在作戰中是個很強的助力。
史可法不是不願意跟高衡探究一下如何消滅清軍騎兵的戰法,實在是沒時間具體研究,這幾日,每天都有急報送到揚州府,高傑這傢伙竟然放棄了徐州,將通路讓給了清軍,如此一來,多鐸長驅直入,再無阻礙,估計再過三五日,就能兵臨城下了。
高衡和鄭森勸史可法無用,史可法打定了主意要死守揚州,之所以不讓民眾現在就走,史可法也有自己的考慮,若是開城放民眾出城,那麼揚州的民心立刻就會鬆散,民心一亂,就得徵召的一萬民團肯定是人心思變,民團要是崩了,直接就會帶動揚州計程車兵崩潰,這是一個連鎖反應,史可法既然已經下定決心死守揚州,當然不會開城放人。
說起來,後世人都是站在上帝視角來看揚州之戰的,認為史可法是導致揚州十日的直接責任人,所以歷史上,對於史可法的評價基本上就是忠君愛國,為官清廉,氣節崇高,這些都沒問題,但是能力低下,不懂軍事,以至於揚州一日陷落,反而是隔壁的江陰縣還堅守了八十多天。
但實際上,如果站在當時的角度,史可法的選擇不難理解,史可法和馬士英一樣,始終是聯虜平寇政策的支持者,雖然二人在政見上多有不合,但是在這一點上沒什麼不同,都對滿清統治者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他們不會搞屠城。第二就是史可法在南京待不下去,江北四鎮又不聽他的調遣,所以才有自請揚州督師這一幕的發生,實際上就是已經被排擠出了權力中心。
史可法迫切需要死守揚州這一仗來表明自己的心跡,若是他有前後眼,知道自己這一行為將會遭到揚州數十萬軍民死難,恐怕他就不會這麼堅定守城了。
按照後世的記載,揚州十日死難人數達到了八十萬人,這個數字肯定是誇張了,當時的揚州總人口也沒有這麼多,而且按照歷史記載,揚州之戰後還有不少兵馬突圍了出去,但不管怎麼說,至少十萬人肯定是有的,這也加速了南明小朝廷的崩潰。
高衡是我軍精銳特種兵,他深知,面對清軍大兵壓境,固守城池沒什麼用,而且興華軍兵力過少,不如讓艦船儘量靠近岸邊,提供艦炮掩護,自己的四百人馬在艦炮掩護範圍內於碼頭附近列陣,一旦城破,大量軍民定會從南門逃跑,自己就在這裡接應逃難民眾,頂住清軍追兵,可以多拯救一些人。
鄭森見高衡這麼做,也是如此想法,將福建水師的一千多人佈置在岸邊,數艘艦船提供火力掩護。鄭芝龍派來的千總當然不會聽鄭森的命令,但鄭森處理的方式倒也簡單,直接手起刀落,將他砍了了事。
“你們是父親的心腹沒錯,但本將是福建水師遊擊,本將的話就是軍令,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們不聽,也不用回去跟父親交代,現在本將就斬了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