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和公孫瓚已經隔著磐河對峙許久了。
雙方不時爆發小規模衝突,每次都是公孫瓚佔據上風,但就是被袁紹藉助磐河堵住了。
本以為袁紹只是憑祖上餘蔭的浪蕩子,又被自己打了個措手不及,定會一戰而勝。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公孫瓚越打越暴躁。
相反的,袁紹越打越沉穩。
剛開始的時候,他確實是慌的,硬著頭皮上,勉強頂住了公孫瓚的進攻。
而後便狂喜的發現,張合、高覽皆有大將之才,沮授更是名士,心術大勢所趨,善於觀察趨勢及營造趨勢,如此人才在韓馥手上竟然默默無聞。
袁紹便以荀諶、沮授、許攸、審配等人為謀主,以鞠義、韓猛、張合、高覽等為將。
一邊抵擋公孫瓚,拖延時間,一邊演練軍陣。
軍陣不同於戰陣。
戰陣是以營為單位,全體將士眾志成城,以高度統一的意志牽引力量,在主將的引導下發出合力的一擊,威力巨大但是作用比較單一。
軍陣則是兵、將、戰陣的組合,不同的戰陣、兵馬有攻、有守、有策應、有穿插、有迂迴……
真正能統帥軍陣的人並不多。
紙上談兵容易,透過兵書和史書,可以學習古之名將的軍陣,但那只是死陣,戰場形勢是瞬息萬變的。
孫子曰: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此戰袁紹手下只有兩萬人,軍陣規模只能算是小型,加上有沮授等人從旁襄助,袁紹也能統御的了。
一直被公孫瓚壓著打,袁紹心中憋了一股氣,相信手下將士們也是如此。
終於等到手下大軍已經能夠熟練變陣時,袁紹知道決戰的時候到了,提筆寫下一封戰書,派人給對面的公孫瓚送了過去。
公孫瓚冷哼一聲:“袁本初終於不再做縮頭烏龜了嗎?”
提筆回覆:三日後決戰。
雙方休戰三日,靜待決戰之期的到來,袁紹大軍開始讓出磐河防線,緩緩後退,讓出一塊戰場。
期間沒有劫營,沒有試探,沒有任何陰謀詭計,雙方都打算在決戰之時,從正面擊潰對方,這才顯示出自己的強大。
第三日,公孫瓚大軍早早埋鍋造飯,吃過早飯之後,大軍開拔,渡過界橋,開始整頓兵馬,公孫瓚親率三萬步卒坐鎮中軍,兩側各有騎兵五千,緩緩向袁紹大軍殺去。
界橋南二十里處,袁紹已經嚴陣以待。
最前方是鞠義親自率領的先登。
先登包括前方的八百槍盾兵,和一千強弩兵。
袁紹駕著戰車,坐鎮中軍,韓猛從旁護佑,張合高覽各自領兵為左右兩翼。
公孫瓚率領大軍抵達戰場,看到袁紹的佈置忍不住放聲大笑,袁紹的中軍距離先登足有數十步,就顯得有些怪異。
先登彷彿被捨棄了一般,孤零零的矗立在中間。
此陣結合袁紹手下文武數人之力,專門為公孫瓚所創,如此佈陣自有深意。
首先是防備公孫瓚的王牌部隊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是輕騎兵,深得孫子兵法中所說的其疾如風,其殺敵手段主要是弓箭。
先登那個位置,正好是白馬義從射擊後陣的位置,也就是說白馬義從想要對後方袁紹的中軍發起攻擊,起碼得衝到先登前。
其次是以先登為餌,誘使公孫瓚對其發動攻擊。
兩人不論兵力還是兵員素質都差別極大。
公孫瓚手下都是在幽州與胡人廝殺過無數次的百戰老兵,更是剛剛擊敗了數十萬青徐黃巾。
冀州兵就差遠了,只參加了一次只負責搖旗吶喊的討董之戰,大部分沒見過血。
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