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用藍星未來的方式去教育這個孩子,而不是簡單的把對方當成一個自己知識的容器,把他所知那些全都填進腦子裡去。
所以,顧南行選擇的第一步,除了教授對方基本的儒家典籍作為識字和學習文言文之用,並不是教授什麼數學物理醫學之類的課程。
他要做的,是培養黃敘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這個孩子對萬事萬物背後運轉規矩的好奇心,讓他習慣於去思考為什麼,質疑別人告訴他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接受和背誦那些答案。
唯有這樣,黃敘以及他的後繼者才有可能去發現更多的東西,而不是被顧南行腦子裡留下的那些殘破不全不成體系的知識所束縛。
觀察,分析,思考,得出答案,然後再推翻,之後更進一步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夠持續的進步,才能夠超越顧南行和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事實上,顧南行意外的發現,或許是被疾病落在家中的時光讓小黃敘有了出眾的抽象能力,總是能夠出人意料的讓顧南行驚喜異常。
就像是這天,顧南行給黃敘講列子裡的故事——兩小兒辯日。
這個故事太經典了:兩個小孩,一個說中午熱所以太陽近,一個說黃昏時候太陽看著大所以近,孔子都不能決斷。
這問題黃敘自然想要向顧南行問個究竟。對此,顧南行以前也沒有想過,到底哪個更大一點?
如果按照物理課上的說明,太陽和地球距離極遠。而地球因為自轉,所以距離太陽有細微的區別,應該是中午略微近一點點。可是,這怎麼證明呢?顧南行真的是從未想過。
我們太習慣於接受結論,但是卻從來沒想過,這結論是怎麼來的。可是,對於學習,難到不是知其所以然更重要麼?
於是,顧南行開口:“此事我亦不知,或許我們可以想個辦法試試?”
“老師有什麼辦法?”
“我想,我們可以先設法確定這太陽到我們眼睛裡到底多大。”顧南行只能憑藉著自己的知識提出建議。
可沒想到,黃敘居然真的找到了方法。他把帛布裝在木架子上,然後伸展手臂到眼前固定的位置,在中午和晚上分別在帛布上畫下太陽的輪廓。
結果,畫下來的太陽大小差不多!這下子可讓顧南行和黃敘高興了好一陣子。
而小黃敘也在這樣的過程中與顧南行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