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是個很重大的決定,如果要考慮各種因素,那計算起來可就多了。但是,如今的劉備從戎十多年,幾乎可以說每一年都在指揮作戰,而且作戰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更重要的是,劉備在這些戰役中幾乎沒有失敗過,更是不斷地學到了更多指揮的技巧,以及如何安排軍隊的方法。
所以,十萬袁軍又如何,戰場選在界橋這個地方,那就不可能把十萬大軍展開。劉備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袁紹的挑釁,要與袁紹一決勝負。
對此,眾將沒有人有任何異議,甚至賈詡也支援與袁紹一戰,甚至徐庶還想要親自前往戰場作為一名將領參戰。
但是,劉備還是選擇讓賈詡和徐庶分別率領輔兵保衛營壘,而自己率領眾將士前去與袁紹的十萬大軍一決雌雄。
經過這些年的歷練,加上當初在盧植軍中對此地的瞭解,以及對峙的這些日子裡對附近地形的熟悉,劉備已經對這場戰鬥如何進行有了非常清晰的計劃。
這個領域就是武將的工作,也是他們這些將軍比謀士們都要擅長的部分。
說到如何行軍,如何安營紮寨,顧南行組織的參謀們或許很有章程。但是士兵們如何在戰場上安放,如何指揮不同的部隊,不同的將領適合如何領兵,這些只有真正的軍人才能夠明白。
就像劉備,他十年的經驗以及他在青州和各部之間的熟悉,讓他如今已經對著界橋戰場上應當如何排佈陣勢,哪一個營排在什麼地方有了初步規劃。
他甚至在約戰確定的當天,就帶著張飛、趙雲、徐晃、于禁和臧霸等人來到了雙方約定的戰場上。
一邊繞著戰場,一邊指派眾將他們每個人所部應該在什麼位置,遇到什麼情況下該怎麼行動。就像是一名已經把棋算到最後一步的棋手。
顧南行看到這場面,一定會感慨。故事裡寫這些人白手起家奪取天下,靠手下武將撐腰,靠智慧之士輔佐。但是往往忽略了一點,為什麼這些驕兵悍將只服從於他,智慧之士只能選擇自己的主公?
當然大多數故事都是讀書人寫的,所以他們總會誇耀智慧之士在其中的作用,但實際上能壓服驕兵悍將的一定也是戰功卓著的領導者。
兵仙韓信無與倫比,高祖劉邦兵敗彭城,可很少有人注意到,漢高祖兵出函谷關之後,短短几個月就跨越了整個中原,從陝西殺到了徐州。
而且彭城之戰後和項羽就僵持在了彭城附近不落下風,而後各路反王,難以收拾的都是劉邦親自對付……
而劉備,在這方面有了足夠的歷練之後,如今也堪稱是有高祖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