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百官抉擇(下)(2 / 2)

的程式後,曹丕最終登上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權。

到了曹魏後期,司馬氏家族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權傾朝野。到司馬炎時,他意圖取代曹魏建立晉朝。同樣,在所謂 “禪讓” 過程中,司馬炎也對曹丕的後世子孫進行了 “三辭三讓”,先是推辭曹魏皇帝的 “禪位” 之意,對外表現出很為難、不敢接受的姿態,然後在群臣的再三勸進下,才接受皇位,完成朝代更替,這同樣是出於在政治程式和輿論上營造合理合法形象的目的。

到了當下這個時代,儒家思想長期佔據著主導地位,而程朱理學經歷了多年發展更是成為了當下儒家的主流思想,它所強調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和謙遜、克己等品德,早已深入人心。

而“三辭三讓”的行為,恰恰契合了儒家所倡導的這些道德準則。透過反覆地推辭謙讓,朱棣這樣的即將接受皇位之人能夠展現出自己謙遜的姿態,表明自己並非貪圖權勢,而是在眾人的推舉、上天的眷顧之下,不得已才接受這一重任。這在禮儀層面上,將儒家的道德觀念具象化地表現了出來,使得權力交接能夠在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框架下進行,從而贏得更多文人士大夫以及普通民眾基於文化認同上的認可。

再者,從皇位傳承的合法性角度來看,朱棣雖然身為太祖高皇帝的皇子,可畢竟是透過起兵靖難這一類似於造反的途徑獲得皇位的,總有得位不正之嫌。“三辭三讓”這種做法,正好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新君即位是順應天意、符合民心的。

在推辭的過程中,就表現出朱棣並非主動謀求皇位,而是在各方的推舉之下,順理成章且得到各方認可後,眾望所歸之下才不得不接受這一重任,如此一來,便能夠鞏固新皇統治的正當性根基,讓天下臣民更易於接受朱棣這位新的統治者。

同時,朱棣也可借這多次的辭讓,暗中觀察朝廷內外各方勢力以及文武百官的態度,看看究竟誰是真心支援自己登基即位,誰還持有保留意見,又有誰依舊冥頑不靈,忠心於那不知所蹤的建文帝朱允炆。

畢竟,在這複雜的局勢下,人心難測,他需要透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摸清情況,能為自己日後掌控朝政、坐穩皇位和對官員的任用做好充分的準備。 而且,朱棣還記得楊榮當時對自己說過的話,即便自己再心急登基,也要等到拜謁孝陵之後

。所以,在這段時間裡,他必須和歸順的文武百官一起,把這出關乎權力交接與正統性的戲,好好地演下去,不容有絲毫差池。這一場“三辭三讓”,既是一場禮儀的展示,更是一場政治的博弈,關乎著大明未來的走向與朱棣統治的根基穩固與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