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
趙秋白大聲應了一聲,領著賈環下去了。
等到趙秋白下去後,賈瑜又對身邊的傳令兵道:“傳我將領,全軍擂鼓前進!”
“明白,擂鼓前進!”
“咚……咚咚……”
隨著賈瑜的命令傳達下去,一陣陣雄渾的鼓聲開始響起。
俗話說,人一過萬,無邊無際。
這個年代的戰場可沒有近現代的通訊儀器、電話、無線電等技術,指揮大兵團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
雖然賈瑜從隨身的世博會館裡弄到了一些步話機,但由於數量有限,不可能所有軍官人手一支。
而且步話機也不是萬能的,戰場上干擾的聲音實在太多,會經常出現聽不到或是漏聽的情況出現。
畢竟,成千上萬人排成一個個密集的方陣,這就會導致戰場上人聲馬吠,干擾因素太多。
而且古代步兵方陣又寬又厚,如果只靠基層軍官喊叫來發布作戰指令,除了前面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聽不到的,這種情況下指揮作戰相當於妄談。
所以一種能讓所有士兵都看到或聽到的東西便成了一種必要。
幸運的是,雖然士兵聽人聲受到很多幹擾,但眼睛看得見,而且還有比人聲音量更大的樂器。於是,華夏古代慢慢發展出了以旗幟、樂器和塘騎為主要手段的指揮體系。
最常見的就是人們常說的擂鼓進軍、鳴金收兵
還有諸如旗幟也是如此,比如旗幟向前點頭,就是前進;向左點頭,就是左轉;向右點頭,便是右轉;轉一圈而向後點頭,就是要士兵們後退。
當然了,看旗幟和聽擂鼓、鳴金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指令,古代軍隊不可能只靠這三樣來指揮,還需要其他樂器來細化更多指令,諸如天鵝哨等等,這裡就不細說了。
就拿大夏軍隊來說,軍隊中分兩種鼓,一種是擂鼓,一種是步鼓。
步鼓在現代人印象裡的存在感不高,然而它卻是指揮步兵衝擊敵軍最重要的鼓,因為它控制了士兵們接敵的速度,比如敲一點步鼓,步兵就前進十步,絕不能少走一步或者多走一步。
絕不會像電影裡的那樣,大鼓一陣亂敲,隨後步兵亂哄哄的衝上來跟古惑仔一樣拿著砍刀見人就砍,那不是軍隊,而是烏合之眾。
一望無垠的草原延伸至天際,波濤般的綠色浪潮在微風中起伏,彷彿是大地的呼吸。
在這片廣袤的原野上,一萬多名穿著紅白相間軍服的火槍兵組成了一個個方陣,列隊整齊,活槍上肩。
他們在鼓點的指揮下,組成一個個方陣朝著會場緩慢前進。
壓迫而有力的鼓聲隨風傳來,在草原上回蕩。
火槍兵們步伐均勻,猶如一座大山緩緩壓迫而來,肩膀上的刺刀在陽光下閃耀著寒光。
而與此同時,蒙古人正慌亂的集結軍隊,匆匆上馬的年輕牧民和正在集結的軍隊望著邁著緩慢而堅定步伐逼近的大夏軍隊,所有人的心裡都在打鼓。
所有人都想不通一件事,這支大夏軍隊是怎麼深入腹地直撲烏蘭巴托的,為什麼沿途居然沒有一個部落向他們發出警報。
更是有不少去年參加過潼關之戰的老兵,望著那支身穿紅白相間軍服,肩上扛著火槍的大軍,原本已經被深埋在心底的恐懼又迸發出來。
瞬間就有人發出了悲憤的吼聲:“該死的,那支魔鬼般的軍隊他們來了,他們殺過來了!”
隨著虎賁營的逼近,高臺上的人也已經能清楚的看清了他們的身影。
不少去年曾經跟隨脫脫不花南侵的小部落的首領們也開始慌了神。
沒法子,這支軍隊給他們的印象實在太深了,甚至成了不少揮之不去的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