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發作仍奮力拼殺,最終自刎。
鄧艾被殺:鄧艾本已被收押送往洛陽,卻在途中被田續所殺。
劉禪樂不思蜀:劉禪在司馬昭的宴會上,當被問是否思念蜀地時,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
5. 經典詩句:
“自幼能籌畫,多謀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識天文。馬到山根斷,兵來石徑分。功成身被害,魂繞漢江雲。”(嘆鄧艾)
“髫年稱早慧,曾作秘書郎。妙計傾司馬,當時號子房。壽春多贊畫,劍閣顯鷹揚。不學陶朱隱,遊魂悲故鄉。”(嘆鍾會)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嘆姜維)
6. 經典典故:
假投降:姜維假投降鍾會,試圖利用鍾會的力量復興蜀漢,這是本回的一個重要情節,展現了姜維的忠誠和智謀,以及他為了復國不惜一切的決心。
再受禪:司馬炎效仿曹丕逼迫魏帝禪讓,建立晉朝,與之前曹丕篡漢如出一轍,體現了歷史的迴圈和權力的更迭。
7. 中心思想:
本回透過描寫姜維、鍾會、鄧艾等人的命運以及司馬炎逼魏帝禪讓等事件,展現了三國時期的風雲變幻和歷史的演進。姜維的復國努力最終失敗,象徵著蜀漢的徹底滅亡,而司馬炎建立晉朝則標誌著三國鼎立局面的結束,天下歸晉。同時,也揭示了在權力鬥爭中,人物的野心、忠誠、智謀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8. 指導思想:
從羅貫中的創作角度來看,《三國演義》始終貫穿著“尊劉貶曹”的思想傾向,但在這一回中,蜀漢的滅亡和晉朝的建立是歷史的大勢所趨,這種思想傾向有所淡化。作者更多地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客觀地展現了這一時期的政治鬥爭和歷史變遷,表達了對歷史人物的感慨和對歷史發展的思考。同時,也透過對人物命運的描寫,傳達了一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想,即人物的努力和智謀雖然重要,但在歷史的洪流面前,有時也難以改變命運的走向。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9 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 119 回“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是整個故事中極具戲劇性和轉折性的一章。這一回不僅展現了權謀的交織、命運的沉浮,更蘊含著深刻的周易哲學智慧。
在周易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變化無窮,這與三國時期的局勢變化不謀而合。鍾會與姜維的合謀,恰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鍾會代表著陽剛的力量,他有野心、有智謀;而姜維則是陰柔的代表,他堅韌、執著,為了復興蜀漢不惜一切。他們的合作,如同陰陽的交融,看似強大,但也隱藏著不穩定的因素。
“假投降”這一計策,是姜維在絕境中尋求的一線生機。這體現了周易中“變”的思想。在面對困境時,姜維沒有選擇坐以待斃,而是主動尋求變化,以假投降為契機,試圖扭轉乾坤。然而,命運的無常在這一回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儘管姜維精心策劃,但最終還是功敗垂成,這正如同周易中所說的“吉凶悔吝生乎動”,行動帶來了變化,但結果卻難以預料。
鍾會的謀反,是他內心慾望的膨脹。在周易中,慾望被視為一種潛在的危險,過度的慾望會導致失衡。鍾會妄圖憑藉自己的力量改變歷史的程序,卻忽視了自身的侷限性。他的失敗,也讓我們看到了過度追求權力和慾望所帶來的後果。
而鄧艾的命運,則是周易中“盛極而衰”的寫照。鄧艾在滅蜀之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隨之而來的是驕傲和自大。他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站在了巔峰,隨時可能跌落。最終,他被鍾會誣陷,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