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的遺志,一心想要復興漢室。在蜀漢滅亡後,假意投降鍾會,試圖挑起鄧艾與鍾會的矛盾,從中尋找機會復國。
譙周:蜀漢光祿大夫,主張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力勸劉禪降魏。
3. 經典情節:
劉諶哭祖廟死孝:劉諶得知父親劉禪要投降,怒氣沖天,帶劍入宮表明自己寧死不降的決心。在勸說劉禪無果後,他殺死妻子和兒子,然後到昭烈廟中哭訴先帝,自刎而死。這一情節展現了劉諶的忠烈和對蜀漢的深厚感情,也與劉禪的懦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劉禪投降:劉禪在大臣們的勸說下,放棄了抵抗,選擇向鄧艾投降。他率領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面縛輿櫬出北門十里而降,標誌著蜀漢的正式滅亡。
二士爭功:鄧艾和鍾會都為滅蜀立下了功勞,但兩人互相爭功,矛盾不斷。姜維趁機假降鍾會,挑動兩人的紛爭,使得局勢更加複雜。
4. 經典詩句:
“君臣甘屈膝,一子獨悲傷。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蒼。凜凜人如在,誰雲漢已亡?”這首詩讚揚了北地王劉諶的忠烈,表達了對他的敬佩之情,同時也對蜀漢的滅亡感到惋惜。
5. 經典典故:這一回中主要體現的是“死節”的精神。劉諶以死殉國,踐行了“忠臣不事二主”的信念,成為了忠義的典範。這種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被推崇和讚揚。
6. 中心思想:
這一回透過描寫蜀漢滅亡的過程,展現了歷史的滄桑和命運的無常。劉禪的懦弱無能導致了蜀漢的滅亡,而劉諶的忠烈則與其他投降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忠義之士在國家危難之際的堅守和擔當。同時,也反映了曹魏政權在統一過程中的強勢以及內部的矛盾和爭鬥。
7. 指導思想:從作者羅貫中的角度來看,他的指導思想是尊劉貶曹。在這一回中,雖然蜀漢滅亡,但作者對劉諶等忠義之士的描寫,體現了他對蜀漢的同情和對忠義精神的讚揚。同時,透過對鄧艾、鍾會等人的描寫,也揭示了曹魏政權內部的爭鬥和矛盾,暗示了曹魏政權雖然統一了蜀漢,但也並非一帆風順。
二、《周易哲學視角下的〈三國演義〉第 118 回解析》
《三國演義》第 118 回“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這一回目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悲劇與人性掙扎,當我們以周易哲學的視角來審視時,更能揭示出其中的玄妙與深意。
在這一回中,蜀漢的命運如同周易中的卦象一般,充滿了變數與轉折。劉諶的死孝之舉,恰似乾卦中剛健不屈的精神體現。他以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面對國家的危亡,選擇了以死明志。這種忠誠與堅守,是乾卦中陽剛之力的極致展現,也是對祖先功業的敬重與維護。
而劉禪的選擇,則反映了坤卦中柔順與順應時勢的一面。他在面對強大的敵人時,選擇了投降,放棄了抵抗。這並非是他的懦弱,而是他在權衡利弊後的一種無奈之舉。坤卦的柔順並非是軟弱,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種生存智慧。然而,劉禪的順應也導致了蜀漢的滅亡,這也體現了坤卦中所蘊含的變數與不確定性。
鄧艾與鍾會的“二士爭功”,則像是周易中的陰陽相爭。鄧艾的勇猛與智謀,鍾會的野心與權謀,兩者相互交織,相互對抗。他們在爭奪勝利果實的過程中,展現出了人性的複雜與矛盾。陰陽的相互作用,推動著事物的發展與變化,而鄧艾與鍾會的爭鬥,也正是這種陰陽力量的體現。
在這一回中,我們還能看到命運的無常與無奈。蜀漢的滅亡,彷彿是命中註定一般。劉諶的死孝,無法改變歷史的程序;劉禪的投降,也無法挽回蜀漢的頹勢。這一切都如同周易中的卦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