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2 / 5)

眾,雙雙戰死,綿竹失守。鄧艾的軍隊直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在恐懼和無奈之下,聽從眾人勸說,決定出城投降。

主要人物:

鄧艾:魏國大將,有勇有謀,敢於冒險。他偷渡陰平的計策大膽且成功,為魏國滅蜀立下大功,但也因此與鍾會產生矛盾。

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忠誠且有氣節。臨危受命抵抗鄧艾,雖竭盡全力但最終戰死沙場,展現出了對蜀漢的忠誠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鍾會:魏國將領,與鄧艾共同伐蜀,但與鄧艾不和。起初對鄧艾偷渡陰平的計策不屑一顧,後來鄧艾成功後又心生嫉妒。

馬邈:江油城守將,意志不堅定,面對鄧艾的進攻輕易投降,成為蜀漢滅亡的一個因素。

經典情節:

鄧艾偷渡陰平:鄧艾率領士兵穿越七百餘里的陰平小道,這裡都是無人之地,道路崎嶇險峻。士兵們鑿山開路、搭造橋閣,鄧艾甚至親自裹氈滾下摩天嶺,其艱難程度可見一斑。

諸葛瞻父子戰死綿竹:諸葛瞻父子率軍在綿竹與鄧艾的軍隊展開激戰,戰場上喊殺聲震天,諸葛瞻父子奮勇殺敵,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年僅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也跟隨父親一同作戰。最終父子二人寡不敵眾壯烈殉國。

馬邈投降:江油城守將馬邈,原本就對蜀漢的未來不抱希望,操練人馬回家後與妻李氏擁爐飲酒,還說“魏兵若到,降之為上”。當鄧艾兵臨城下時,他不戰而降,並獻城投降,還為鄧艾當嚮導。

經典詩句:“陰平峻嶺與天齊,玄鶴徘徊尚怯飛。鄧艾裹氈從此下,誰知諸葛有先幾。”此詩生動地描繪了陰平古道的險峻以及鄧艾偷渡的驚險,同時也暗示了諸葛亮的先見之明,曾經諸葛亮可能已經預料到此處的重要性,但在他死後,蜀漢沒有重視這裡的防守。

經典典故:這一回中提到了諸葛亮所題的石碣。鄧艾等人過了摩天嶺後,看到道旁有一石碣,上刻“丞相諸葛武侯題”,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裡的“二火初興”指的是蜀漢炎興元年,“二士”則暗指鄧艾(士載)和鍾會(士季),後來鄧艾和鍾會果然因爭功而相繼被殺,此典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和歷史的宿命感。

中心思想:

本回展現了蜀漢政權的衰落和滅亡。蜀漢後期,政治腐敗,人才凋零,劉禪昏庸無能,聽信黃皓,導致國力日衰。在魏國的進攻下,蜀漢的將領們雖然有抵抗的決心,但終究難以抵擋魏國的強大攻勢,最終走向滅亡。

突出了鄧艾的智謀和勇氣,以及諸葛瞻父子的忠義。鄧艾偷渡陰平的成功,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敢於冒險的精神;諸葛瞻父子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奮勇抵抗,直至戰死,體現了他們對蜀漢的忠誠和擔當。

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和殘酷性。蜀漢的滅亡是歷史的大勢所趨,即使有諸葛亮這樣的賢相,也難以挽救蜀漢的命運。戰爭的殘酷也在本回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數士兵和將領在戰爭中喪生,百姓遭受苦難。

指導思想:《三國演義》的指導思想受到儒家的忠義思想、道家的權謀思想以及歷史迴圈論等多種思想的影響。在這一回中,忠義思想體現在諸葛瞻父子對蜀漢的忠誠上;權謀思想則體現在鄧艾偷渡陰平的計策以及鍾會與鄧艾之間的矛盾和爭鬥上;歷史迴圈論則體現在蜀漢的興衰和歷史的變遷中,暗示著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規律。

二、《陰平之道與綿竹之殤:周易哲學視角下的〈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三國演義》第 117 回“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描繪了一段充滿悲劇色彩與智謀較量的歷史畫卷。從周易哲學的深度來解析這一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shanyangxsw.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