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的起伏和人物的命運變化,反映了周易哲學中對變化和無常的認識。事物的發展是不斷變化的,我們需要順應變化,保持靈活的思維和應對能力。
因果關係
回目中的事件和人物的行為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絡,這與周易哲學中的因果觀念相符。透過分析因果關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各種現象的產生和發展。
三、《西遊記》第58回“二心攪亂大乾坤,一體難修真寂滅”的原文與白話文:
原文
這行者與沙僧拜辭了菩薩,縱起兩道祥光,離了南海。原來行者筋斗雲快,沙和尚仙雲覺遲,行者就要先行。沙僧扯住道:“大哥不必這等藏頭露尾,先去安根,待小弟與你一同走。”大聖本是良心,沙僧卻有疑意,真個二人同駕雲而去 。
不多時,果見花果山,按下雲頭,二人洞外細看,果見一個行者,高坐石臺之上,與群猴飲酒作樂。模樣與大聖無異……這大聖怒發,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鐵棒上前罵道:“你是何等妖邪,敢變我的相貌,敢佔我的兒孫,擅居吾仙洞,擅作這威福!”那行者見了,公然不答,也使鐵棒來迎。二行者在一處,果是不分真假,好打呀……先前交手在洞外,少頃爭持起半空 。
他兩個各踏雲光,跳鬥上九霄雲內。沙僧在旁,不敢下手,見他們戰此一場,誠然難認真假,欲待拔刀相助,又恐傷了真的。忍耐良久,且縱身跳下山崖,使降妖寶杖,打近水簾洞外,驚散群妖,掀翻石凳,把飲酒食肉的器皿,盡情打碎,尋他的青氈包袱,四下裡全然不見.
沙僧見兩個相貌、聲音,更無一毫差別,皂白難分,只得依言,撥轉雲頭,回覆唐僧不題. 你看那兩個行者,且行且鬥,直嚷到南海,徑至落伽山,打打罵罵,喊聲不絕. 早驚動護法諸天,即報入潮音洞裡道:“菩薩,果然兩個孫悟空打將來也。”那菩薩與木叉行者、善財童子、龍女降蓮臺出門喝道:“那孽畜那裡走!”這兩個遞相揪住道:“菩薩,這廝果然象弟子模樣。才自水簾洞打起,戰鬥多時,不分勝負。沙悟淨肉眼愚蒙,不能分識,有力難助,是弟子教他回西路去回覆師父,我與這廝打到寶山,借菩薩慧眼,與弟子認個真假,辨明邪正。”道罷,那行者也如此說一遍.
眾諸天與菩薩都看良久,莫想能認。菩薩喚木叉與善財上前,悄悄吩咐:“你一個幫住一個,等我暗念《緊箍兒咒》,看那個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幫一個。菩薩暗念真言,兩個一齊喊疼,都抱著頭,地下打滾,只叫:“莫念!莫念!”菩薩不念,他兩個又一齊揪住,照舊嚷鬥.
菩薩無計奈何,即令諸天木叉,上前助力。眾神恐傷真的,亦不敢下手。菩薩叫聲“孫悟空”,兩個一齊答應。菩薩道:“你當年官拜弼馬溫,大鬧天宮時,神將皆認得你,你且上界去分辨回話。”這大聖謝恩,那行者也謝恩.
二人扯扯拉拉,口裡不住的嚷鬥,徑至南天門外,慌得那廣目天王帥馬趙溫關四大天將,及把門大小眾神,各使兵器擋住道:“那裡走!此間可是爭鬥之處?”大聖道:“我因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在路上打殺賊徒,那三藏趕我回去,我徑到普陀崖見觀音菩薩訴苦,不想這妖精,幾時就變作我的模樣,打倒唐僧,搶去包袱 。有沙僧至花果山尋討,只見這妖精佔了我的巢穴,後到普陀崖告請菩薩,又見我侍立臺下,沙僧誑說是我駕筋斗雲,又先在菩薩處遮飾。菩薩卻是個正明,不聽沙僧之言,命我同他到花果山看驗。原來這妖精果象老孫模樣,才自水簾洞打到普陀山見菩薩,菩薩也難識認,故打至此間,煩諸天眼力,與我認個真假。”說罷,那行者也似這般這般說了一遍.
眾神看彀多時,也不能辨,他兩個吆喝道:“你們既不能認,讓開路,等我們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