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這個鹹水湖中的水有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海水的倒灌,加上這附近平坦的地形,簡直就是修建鹽場的絕佳地點。
但崖城開埠數百年來一直都沒有人開發這地方,也是有原因的。這裡地廣人稀,土地鹼‘性’重,種糧食基本種不活附近又沒有可為修建房屋提供木材的森林,如果要開發這裡,對於什麼都需要自給自足,缺乏細緻社會分工的大明百姓來說純粹就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在周邊地區唯一具有豐富的移民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就只有海漢一家。雖然鶯歌海的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但海漢搞大規模的移民搬遷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對這種事務有非常豐富的處理經驗。船隊靠岸之後,勞工們便魚貫下船,他們需要搶在夕陽完全落坡之前,在岸邊修築起可供數百人過夜的臨時住所。
第一批被派往鶯歌海地區打前站的移民,大多都是從事跟建築有關的行當,他們並不會成為這裡的居民,所肩負的主要任務也就是在當地修築臨時住所,以及各種配套的生活設施。
由於本地常年遭受海水浸泡的鹽鹼地特‘性’,這裡的水質都有些發苦,近似於海水的味道。而為了能讓在這裡定居的人畜健康飲水,建設部還專‘門’搬了兩個井架過來,期望能夠在這裡打出幾口自流井。考慮到在這裡淡水是屬於稀缺資源,還專‘門’設計了幾個大的淡水蓄水池,用於存放那些離不得水的特殊物品。
這批人有十天的時間來修築營地,十天之後,從三亞新港運送過來的第一批移民便會抵達這裡。不管這些移民以前是來自何方,從事何種職業,但他們今後的若干年恐怕都得在這個地方跟鹽水打‘交’道了。鹽業公司上上下下對這件事也非常重視,就在先遣隊抵達這裡的第三天,鹽業公司負責人安西也親自到場視察,並決定要在這裡待上數天,一直要等他親眼確實第一批移民安頓下來,並且按照標準的鹽田開掘方式開始工作之後才會離開。十月中旬,在上個月漂洋過海來到勝利港的那一批移民,得到了執委會的一紙調令,他們從移民暫住地再次出發,乘船前往他們真正的落腳地鶯歌海鹽場。儘管當鹽丁並不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情,但移民們還是選擇了相信幹部們的宣傳,去親身體驗一下海漢人治下的鹽場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