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則是已經被方陣後面的隊伍吸引住了,那是由馱馬拉著數門陸軍野戰炮。雖然島上的陸軍編制僅僅只有一個營,但火炮卻著實不算少,從最小的85口徑輕型火炮到155的大口徑炮都有裝備,甚至隊伍最後還用四匹馬拉了一門235口徑的攻城炮作為壓陣。當然像這樣的攻城炮就基本只是個嚇唬人的道具了,舟山駐軍如果不被分配到攻打堅城的任務,估計也沒機會能用到這種級別的重型武器。
雖然只是讓馬拉著招搖過市,但這絲毫不妨礙看到這些火炮的觀眾開始腦補這些武器在戰場上大顯神威的場景。經常來舟山島的人大多透過各種途徑聽說過海漢軍在遼東戰場上重創清軍的戰例,而海漢軍中列裝的大量火炮也因此被附上了神秘色彩,各種誇張的傳聞層出不窮,但無一不是將海漢軍的火炮吹成了可以毀天滅地的大殺器。
馬正平雖然人在揚州,但也或多或少聽過這樣的傳聞。不過他個人倒不是太相信這些傳聞的真實性,認為海漢軍戰力雖強,但應該也沒有強到傳聞中的程度,否則使用這些大殺器攻入清國京城,將其滅國不是一勞永逸,又何須在遼東與清軍作戰多年。
但真正看到這些黑黝黝的鋼鐵武器緩緩從看臺前透過的時候,馬正平的後背還是冒出了雞皮疙瘩。儘管他並未真正見過火炮作戰的場景,但也下意識地感覺到這種武器的威力的確非人力能夠抵禦。
而炮兵隊伍透過看臺之後,隸屬於陸軍的受閱部隊便已經全部亮相完畢了。緊隨其後的是舟山島上的民兵部隊,只有一個約莫不到兩百人的方陣,這陣勢較之前面的職業軍人就差了不少,但在馬正平看來,應該也與明軍操演的水平相當了。
不過看臺對面路邊的民眾卻絲毫沒有因為這些人是民兵就消減了熱情,反而歡呼聲更大了。馬正平不明其中奧妙,便向旁邊的宣嚮明請教。
宣嚮明道:“駐島的海漢軍都是從別地調來的,而這些民兵多是從本地島民中選拔,對面圍觀的百姓有不少他們的親朋好友,自然鼓譟之聲會更大一些。”
馬正平這才恍然大悟,又接著問道:“那這些民兵,日後可會轉化成正式的海漢軍?”
宣嚮明點點頭道:“老兄看得明白,他們當中的確會有一部分佼佼者被軍隊選拔,而這也是他們去當民兵的一個主要原因。”
馬正平訝然道:“這是為何?莫非海漢軍的軍餉給得極高?”
宣嚮明道:“只要進了海漢軍,立刻便能自動獲得海漢國籍,而且到時候田產房舍就都有了,至於軍餉還是另外計算,說這條件是不是很誘人?”
馬正平聽了之後頗感驚訝,他也知道海漢一直在從江浙地區招募移民,不過倒是沒想到海漢給軍人的待遇如此之高,以至於這些民眾會為了獲得那些待遇而捨棄國籍去為海漢當兵。像這麼高的從軍待遇,大明是肯定給不出來的,大概也只有富庶的海漢國才能這樣操作了。
不過馬正平有所不知,海漢分給這些從軍移民的田產往往是要等到服役期滿之後才會兌現,除非其家人願意服從分配立刻遷往南方定居。而且這些田地可不是位於大明境內,而是遠在南海各地的移民村落,能分配到的也多半不是熟地,而是需要自行開墾耕種的荒地,其實際價值肯定不能用江浙地區的田產來作為標準。
當然了,即便有諸多限制條件,這對於那些沒有家產,渴望擁有自己田地房產的民眾仍然具有極強的吸引力。所以每年從江浙地區招募的移民當中,會有相當數量的青壯選擇透過入伍來獲取這樣的待遇,其中一部分會留在舟山島當民兵,但實際上這部分人基本都是被石迪文選中之後截留下來的人員,日後大部分會直接補充當東海艦隊的編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