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方對此還是傾注了不少心力。短短几天時間,他已籌備了多個工程專案,預計要動用超過五萬勞動力,可謂是雄心勃勃。
第一個專案是修整長江江堤和秦淮河河堤,以防範每年夏季的洪水過境。
對於應天府來說,夏季被洪水湮沒沿江地區屬於慣例了,有時洪水水位太高,倒灌入秦淮河導致上游大片農田被淹也不稀奇。
大明統治時期當然也對江河堤壩進行過多次修整,但最近這些年國庫的資金大部分都被充作軍費,也就沒有閒錢再投入到這些公共設施上了。
第二個專案是擴建南京至鎮江,南京至湖州的兩條官道,以增加陸上的人貨通行量。
這兩條官道的狀況其實還算不錯,之前兩國交戰期間,一部分海漢軍及物資裝備就是從這兩條道路推進至南京城下。
不過陶弘方希望能將這兩條官道的路面進一步拓寬夯實,讓海漢制式的過載馬車也能在道路上順暢通行。
但這兩條官道的里程都太長了些,不是三五個月能幹完的工程,只靠招募難民的話,工程很難長期持續,估計也只能修多少算多少。
第三個專案是疏浚應天府境內的多條河道,一方面保障南京城及周邊地區的日常用水,另一方面也藉此加大內河航運的運轉效率。
應天府的東、南兩側湖泊眾多,河道四通八達,如果能充分加以利用,其航運能力應該絲毫不亞於長江與錢塘江之間的蘇杭一帶。
這幾項大工程,如果能按照海漢的工程標準好好修整一番,也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這份政績更是能讓陶弘方名垂青史。
招募告示在城南的難民營區張貼之後,響應倒是十分熱烈,短短几天便募集了近三萬民夫。
光是每天供應三頓伙食這一條,就足以吸引很多飢腸轆轆的難民踴躍報名了。更何況只要幹滿一個月,就能領到至少二兩銀子的工錢,這甚至比相當一部分難民在戰前的收入還多。
有了這筆工餉,返鄉的盤纏就有了。到時候是去是留,也可自行決定,起碼不必再擔心餓死在返鄉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