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孫全明本來是想要兵部侍郎的位子,但怎奈關係不夠硬,只能退而求其次來了天津衛。不過這誤打誤撞之下,跟海漢攀上了交情,這幾年控制外貿買賣,也早就把當初買官花的錢賺回來了。
像孫全明這樣的人,不管在哪都能有一套生存之道,但陳一鑫肯定不會再安排他做官了。今後當地主也好,當寓公也罷,總之不要出現在海漢的官署中就行。
孫全明果然很配合,不多時便寫好了求援書信。在交予陳一鑫過目之後,便由孫全明的親兵攜帶書信,快馬趕往西邊的東安、武清、香河等地搬救兵去了。
如果說天津衛是大明在渤海方向部署的第一道防線,那麼在東安、武清、香河、三河、平谷等地派駐的明軍部隊,就構築起了這個方向的第二道防線。
從孫全明提供的情報來看,這第二道防線上至少有兩萬以上的兵馬,如果能引出幾千到天津衛來殲滅,那麼接下來向京城推進的戰鬥應該就能輕鬆不少。
只是這招能否成功,陳一鑫並無十足的把握。如果當地的明軍將領謹慎一些,也有可能會識破其中伎倆。
但一天之後,前去送信的人回到了衛城,稱距離天津最近的東安、武清兩地駐軍已經開拔,而更遠一些的香河則沒有答應出兵救援。
能騙來兩支明軍,那也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陳一鑫當即做了安排,在天津衛城附近設下包圍圈,只等明軍自投羅網。
又過一天之後,兩支明軍果然先後踏入了天津衛的轄區。但等待他們的並非孫全明在信中所說的“絕佳戰機”,而是在官道兩側的林中設伏的海漢軍。
待這兩路被埋伏打殘的人馬一路逃入了衛城,方才發現自己陷入死地,這地方竟然已經被海漢軍佔領了。
至於在書信中聲稱“優勢在我”,要求他們儘快趕到天津參戰的那位孫大人,如今已是音信全無,不知所蹤。
此役戰罷,海漢軍殲滅兩路來支援的明軍共計八千餘人,還順帶繳獲了一批軍需物資。不過這樣的計策也只能用上一次,不可能再騙到下一支明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