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方等人在早年間也學過國際歷史,對於這種南北分治的狀況並不陌生,立刻便想到執委會的這種部署的靈感,有可能是源自於當年安南國內南北對峙的局面。當時安南國陷入內戰之中,得益於海漢出兵相助,北方的鄭氏武裝才最終力壓南方的順化小朝廷,成功統一了安南。
不過就算陶弘方等人再怎麼博學多才,也決計想不到執委會的靈感並非來自安南,而是源於朝鮮半島自身的歷史,只是當下藉助國際形勢,提前數百年實現了這樣的特殊局面而已。
無需等石成武作詳細介紹,陶弘方等人便已想到了這種南北分治狀態能帶給海漢的諸多顯而易見的好處。
南北分治之後,兩邊的統治者對海漢的依附程度都會大為增加,否則一旦失寵,海漢很可能就會扶持競爭對手取代自己。如果說原本朝鮮朝廷在很多問題上還能和海漢進行討價還價,那麼現在留給他們商議條件的空間就已大為縮小了。
海漢之前在朝駐軍、商貿、文教、金融等方面所遇到的阻力,都隨著南北分治局面的出現迎刃而解。甚至就連官員的選拔和任免,朝鮮現在也得看海漢的眼色行事了。
將朝鮮改造成服從性比較高的藩屬國之後,海漢也得以把部署在朝鮮的一部分資源抽調出來,用以平定和治理海漢新近從大明和滿清獲得的大片領土。
白樂童道:“若是朝鮮局勢如成武兄所說,那這個國家已經無法再對我海漢構成威脅了。”
石成武點點頭道:“朝鮮國雖在名義上仍是我國的盟國,但地位不可能與我國平起平坐,一個服服帖帖的藩屬國定位就最適合不過了。或許再過幾代人,待各個方面被我國完全同化之後,將其吞併也是順理成章之事。”
他們這一代人大多出生於三零年代初,剛剛踏入小學的時候,海漢便已跟朝鮮結盟,對於這個鄰國的認識都是來自父輩的耳濡目染,說不上有什麼敬畏感可言。海漢是否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吞併朝鮮,在他們看來不過是等一個合適的時機罷了,儘可能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此事,這樣也能省下不少麻煩。
當然他們幾人之中對此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王安國,當年率領海漢艦隊直抵漢城,逼迫朝鮮國王李倧簽訂盟約的人,便是他父親王湯姆。後來海漢出兵朝鮮抗擊清軍入侵,建立大同江軍事基地,以及後來兩國間的一系列合作專案,也大多都有王湯姆的參與。
關於朝鮮國的種種情況,王安國應該是從很小的時候就獲得了比旁人更多的資訊,而且他也是在場這些人裡邊唯一一個多次造訪過朝鮮國的人。
王安國道:“朝鮮人其實某些方面也挺像日本人,比如畏威而不懷德,吃硬不吃軟,越是對他們呼來喝去,他們就越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所以我國跟朝鮮雖然簽署有盟約,但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將其作為藩屬國對待。而當時的朝鮮內憂外患,的確也很需要我國提供武力庇護,於是就一拍即合了。之前國防部準備將大同江基地的部分駐軍部隊調動到遼東方向,朝鮮人擔心我們撤軍,還聯名上書,請求我國繼續駐軍。”
陶弘方笑道:“所以他們其實並不反感接受我國的管轄?”
王安國道:“以前還是有一些朝鮮官員會反對我國介入,不過三八年的那次宮廷政變之後,我們就順便將這些人都清洗了。之後的事情嘛,相信你們在三亞也見過不少來進修留學的朝鮮官員,這些人回到朝鮮之後,他們的執政理念自然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國的影響。”
石成武接著話頭繼續說道:“所以近些年我國在朝鮮國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甚至連設立南北分治這種措施,在朝鮮國內遭遇的反對也不算太強烈。再三不五時地派艦隊過去沿著朝鮮半島海岸線轉一轉,展示一下我國的武力,朝鮮人就更不會生出貳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