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本地負責工程營建的工頭主動告知,否則他大概就在茫然無知中錯過了這合法發財的機會。
當時規劃使館工程的時候,海漢官方很大度地劃出了大片用地給大明使用。當然費策賢肯定是不會領這個情的,畢竟這整個海南島都曾是大明的領土,而今卻只剩下了使館這麼一片地可以歸大明使用。不過這使館用地面積夠大也帶來了許多好處,比如這修建使館的工程便可以分做好幾期來慢慢完成,到現在都仍有一部分景觀工程在不緊不慢的施工當中。
當然了,這些未完工程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能繼續嚮明廷申請營建經費,所以並不會影響到使館的日常運轉。事實上費策賢在三亞這兩年期間也並非就只顧著撈錢,分內分外都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可觀的成效。大明與海漢今時今日的和平相處局面,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勞。
其中最為重要的工作,便是使館嚮明廷提供了大量關於海漢國實際情況的報告,而費策賢一個人在此期間所發揮的作用,甚至遠遠超過了過去數年裡錦衣衛加上東廠兩個衙門的總合。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費策賢身上有大使這個特殊身份,不但能夠時常與海漢高官直接交流,而且還能在官方的安排之下去參觀很多連普通海漢民眾都沒有資格去到的地方,接觸到許多不為外界所知的新鮮事物。
在海漢的兩年多時間裡,費策賢的眼界得到了極大的開闊,同時也接觸到了許多超越這個時代的先進思想。其中有很多是他並不能完全理解和認同的內容,但他不得不承認,擁有這些奇思妙想的海漢人在如何讓一個國家快速發展壯大這件事上,的確有著近乎完美的表現。
費策賢希望自己能夠將海漢這些先進的理念和技術都儘可能詳細地寫入自己的報告當中,哪怕大明出於種種原因無法複製照搬其中的大部分內容,但能借此對海漢的瞭解更加深入全面,今後朝廷在處理與海漢的外交關係時也能有更多的資料可供參考。
而實際狀況也正是如此,隨著每月一次送往遙遠京城的文書寄出,海漢的社會狀況越來越多地成為了內閣大學士等高官研究的物件,而費策賢這個名字也慢慢在朝堂上變得為人所熟知了。
費策賢當初從京城南下遠赴南海的時候,還是禮部行人司裡一個沒什麼名氣的左司副,不過是芝麻綠豆大的小官。但在三亞待了兩年之後,由於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已經被破格提拔了兩次,差不多快要摸到禮部侍郎的椅子了。
實際上費策賢嚮明廷所提供這些資訊的價值,就算當下賞他個侍郎做也不為過。明廷根據他所送回的報告,確信海漢不會大舉興兵入侵沿海地區,並且會在未來可見的一段時間內繼續保持與大明的和平相處,於是便從東南地區抽調了部分駐軍北上,進入華中地區參與對農民軍的圍剿。這樣一來,便使得大明的內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進一步地壓縮了農民軍的活動區域。
在原來的歷史上,崇禎十年是農民軍活動十分頻繁的一年,張獻忠的農民軍在華中、華東地區與明軍打得有來有往,一度連續攻破了數座城池。但在這個時空中明廷將原本鎮守南方的明軍調了數萬到華中參戰,張獻忠的日子可就沒那麼好過了,幾次率軍從潛山殺出,都被嚴陣以待的明軍給擋了回去。而李自成在渭南地區集結的十七部農民軍,也同樣未能掀起風浪,在孫傳庭和洪承疇的夾擊之下只能選擇轉向攻打四川。
而原本駐守北方邊關的明軍部隊,也得以將注意力都放到關外敵人身上,將原本有些稀疏的籬笆扎得更牢實一些。不過清軍因為這一年在朝鮮戰場上損失慘重,遼東半島方向又面臨著海漢施加的軍事壓力,用於南下攻打大明的兵力就遠不如往年聲勢浩大,甚至主動跳過了明軍屯兵的幾處關隘要地,只在邊境線附近草草擄掠一番就撤回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