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那當然是首選目前在三亞留學中的李凒。留學這事本來就是由海漢一力促成,目的是讓李凒在留學期間接受海漢灌輸的各種觀念,從而在今後的執政立場上傾向於服從海漢的意見。
執委會認為在李凒學成歸國之後,將會進一步鞏固朝鮮與海漢之間的外交關係,在軍事和貿易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關係,有助於海漢進一步增強在東北亞地區的影響力。至於另外兩位王子,或者其他繼承順位更靠後的王室成員,目前都暫時不在海漢的考慮物件當中,如果這些人想要爭搶王位,那大概很難得到海漢的認可和支援。
當然朝鮮人其實也清楚海漢一直屬意昭顯世子,並且會在其學成歸國後加大對其的支援力度,所以其他人如果想奪權上位,那最理想的機會就是昭顯世子突然沒了,這也正是海漢為何會懷疑朝鮮國內有人參與策劃實施對李凒的襲擊。
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海漢可以用一些手段去扶持李凒上位,但卻很難直接插手干涉王室內部的權力紛爭。所以當錢天敦問及此事,王湯姆也只能表示自己對此很頭疼。
“總不能把你這話給三亞報回去。”錢天敦道:“再怎麼難辦那也得想辦法啊!我看要不我們去一趟漢城,再探一探李倧的態度。”
王湯姆道:“李倧自己就是靠發動宮廷政變上位的,所以他肯定會防著有人用類似的方式搶班奪權。我認為他現在雖然給了老二老三一些機會,但對於繼承人的選擇應該還會傾向於李凒,畢竟繼位者得先取得我們的支援,才能有效維持朝鮮國的穩定。但保留另外兩個兒子的繼位機會,也可以給李凒製造一些危機感,順便讓某些居心叵測的王室成員和大臣早點暴露出來。”
“李倧有你說的這麼老謀深算?”錢天敦有些不敢相信王湯姆的判斷。
王湯姆道:“這個人骨子裡還是挺精明的,你想想看,他這些年在幾個大國之間來回改變立場,最終還保住了自己的國家,這可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李倧這個國王當得的確不輕鬆,他在1623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伯父光海君上位,直到兩年之後才獲得了明朝的認可和冊封。而在位期間的內憂外患幾乎從未停止過,1624年的李適之亂讓李倧連夜逃離漢城避難,1627年的丁卯胡亂中,朝鮮也是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被迫在江華島與後金簽署城下之盟。
在這種外部環境下,朝鮮還得在明金之間的夾縫中求生存,一邊作為藩國嚮明朝稱臣,一邊又與大明的死敵後金修好。到前年海漢軍在遼東站穩了腳跟,眼瞅著後金出現頹勢的朝鮮又果斷抱上了海漢這條大腿。
最後還是皇太極先忍不下這口氣,準備了十萬大軍親征朝鮮。如果不是海漢出兵及時,替朝鮮擋下了這波攻勢,朝鮮這個時候估計也就跟原本歷史上一樣,早就淪陷在清軍的鐵蹄之下了。
但正是因為李倧居中操作得當,頂著手下官員主戰派和主和派吵翻天的壓力,竟然硬生生在如此複雜的國際形勢中生存下來,成功保住了朝鮮的國祚,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本事了。王湯姆最近閒下來仔細研究過朝鮮近十幾年的狀況,才會對李倧的實力作出這樣的判斷。
他認為以李倧的執政風格,一定不會讓國內局勢因為繼承人的紛爭而陷入動盪,不管是送李凒出國留學也好,讓老二老三學習治國也好,這些狀況應該都在其控制之下。對於繼承人的選擇,李倧應該不會有什麼搖擺不定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