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多創作一些正面讚頌國家的文學書畫作品。做得好的,不但會有獲得出版的機會,更有可能得到官府的賞識,由此踏入仕途。
雖說文人大多自命清高,但極少有人能抵抗著書立說和踏入仕途的誘惑,而嚴明君所轄的這個機構雖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官方編制,但這些年也的確為官府籠絡和推薦了不少人才。而嚴明君的貢獻,張新也是看在眼裡,所以才會讓他在這個職位上穩穩當當地坐著,替自己出面管理儋州文化界的事務。
嚴明君曾是大明任命的地方官,如今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官職,但也算是地方文化圈的名宿了。張新把為朝鮮世子舉辦的接風宴放在這邊,對嚴明君也是一份殊榮了。所以嚴明君特地召集了本地文化圈的一眾知名人士,來為今天這個宴席當陪客,以充分體現出張新所要求的“文化氣氛”。
李溰出國以來也到過海漢治下不少地方,但在宴席上充當陪客的多半都是地方官員、名流士紳,極少有今天這種以文化界人士為主的場面。大家談論的話題,也是以詩詞書畫這類文學方面的內容為主,讓李溰不禁想起了以前讀到過的兩句唐詩: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李溰雖然自認也算是一個資深漢語言文化愛好者,在朝鮮甚至可以列入到專家那個級別當中,但他真正與這些文化圈的夫子們坐在一起談經論道,便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知識量不足。不過這些陪客們並不是只會死讀書的文人,在這種場合也是相當的知情識趣,李溰隨便說一兩句自己知道的典故或者名句,眾人都會搶著花式稱讚他學識廣博,倒是讓他頗有點不好意思。
不過能夠有這種討論文學話題的氛圍,還是讓李溰頗為開心。在過去這些參觀行程中,他一度很懷疑海漢國的讀書人地位是否有官方所吹噓的那麼高,畢竟在日常行程中陪同的多是一些技術型的官員,也極少會有人跟他談論文學方面的話題。到了儋州,李溰才終於覺得這一站有了久違的文化氣息,而不是之前接觸的那些官員們開口閉口所談論的工業。
雖然李溰也承認海漢的工業的確具備了朝鮮難以企及的生產力,但他內心依然還是有一些比較傳統的想法,或者說是一直以來受到中原王朝的影響,認為文教興國才是一種更為正統的強國之路,而依靠工業、商業、農業來振興國家,似乎於過去所學的儒家理論不是太相符。
這也是他對儋州格外感興趣的原因之一,海漢的文化圈子、文教產業,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面貌,大概到儋州就能尋找到答案了。他很想看看能把各種事情都做得非常優秀的海漢人,在這個領域又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世子對漢文化和儒家典籍這麼瞭解,那一定要在儋州多盤桓幾日,與本地的名士多多交流交流才是。”嚴明君作為主人,見李溰似乎對這個領域的話題頗有興趣,便很是熱情地開始給他安排活動:“本地的詩社、書院、畫室、印坊,大大小小足有幾百家之多,其中不乏有值得造訪的地方,世子若是能多待些時日,在下願全程作陪,為世子好好介紹這些地方。”
李溰聽得心頭暗暗發癢,他的確對參觀這些地方很有興趣,對他而言至少要比去那些熱到讓人昏厥的冶煉作坊或是進去之後就灰頭土臉的礦場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