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櫟的話已經說得十分直白,就是要海漢出手拉自己一把,否則這藩王封號真被明廷取消,那受到損失的不只是德王府上下,海漢其實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起碼在此之前圍繞德王府所做的各種計劃,以及已經投入其中的資源,大多都得打水漂了。
而明朝歷代君王對藩王進行削藩並非稀罕事,一度還曾弄得天下大亂。建文帝執政期間,將明太祖諸子中的老五週王朱橚、老七齊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先後被廢為庶人,老十一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最後削到老四燕王朱棣頭上時,終於是激起了反抗,雙方打了四年,最後朱棣將侄兒朱允炆拽下龍椅,自己上位當了皇帝。
這無疑是給大明的統治權傳承製度開了一個壞頭,至此之後,為了防止有人循著朱棣的法子發動“靖難”,之後的幾代皇帝在登基後大多會對握有實權的兄弟子侄進行削藩,特別是對其所擁有的武裝力量規模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成化年間,明憲宗封長弟朱見潾為初代德王,本來封地是德州,但因為德州太過貧瘠,最後是落戶在濟南府。而當時給德王配備的武裝護衛規模,是校尉六百人,軍士千人,貼身護衛百人,總共一千七百人。每年俸祿是米三千石,鈔一萬貫,這也成為了之後藩王的標準配置,規模不能高於這個水平。
過了四十年,明武宗朱厚照繼位,按輩分算,朱厚照是朱見潾的侄孫,不過他對自己這位叔祖可沒留什麼情面。登基之後,就下詔規定德王名下所有田產,需按每年每畝徵銀三分的標準向當地官府納稅,算下來每年大約要繳四千多兩銀子的賦稅。
這個徵稅標準就此一直執行下來,到朱由櫟嗣位時,德王府名下田產大多因為天災人禍而荒廢,收成還不夠自己吃,哪裡交得起這麼多的賦稅。而所謂的一千七百人的護衛,如今也早就養不起了,空剩一個編制。整個德王府上下,連什麼傭人、車伕全算上,也只有不到百人了。
當然若非德王府衰落至此,朱由櫟大概也不會動了投靠海漢的心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