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明來說,如今的金州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雖然大明仍堅持認為此地是屬於本國的領土,但實際上在好幾年之前就已經徹底失去了對金州的控制權。在經由另外兩國的反覆爭奪之後,如今是由海漢掌控著這個地方,而大明卻無力出兵奪回控制權,不得不透過派駐特使的方式來宣示自己仍對金州地區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大明這種尷尬的處境自然是讓嶽永壽在金州的差事充滿了種種不便,一方面他身為明臣需要盡力維護大明的顏面,不能承認金州的歸屬權已經落在海漢手中;另一方面他所肩負的使命又要有求於此地的實際佔領者,畢竟大明需要海漢在遼東方向拖住清軍的一部分武裝力量,以減輕北方邊境所承受的軍事壓力。
當然對於維護大明顏面的任務,嶽永壽很知趣地表現得十分低調,因為他來這裡沒多久便已經意識到海漢在金州投入了大量資源,並且將這裡作為自己的領地在悉心經營,絕無可能再將此地歸還給大明。如果一定要跟海漢人強調這裡的歸屬權,那純粹只是自討沒趣,而且還很有可能會惹怒海漢人,影響到真正重要的另一項任務。
嶽永壽其實也不是很明白海漢為何要跟滿清對著幹,這兩國相隔數千裡,都是近些年才建立國家,原本談不上有什麼恩怨可言,但海漢卻硬是將軍隊派到這裡跟清軍對峙,雙方這一打就是數年,甚至在金州打不夠,還去朝鮮開闢了第二戰場繼續過招。
按照海漢官方給出的說法,之所以要與滿清開戰,原因是要維護漢人的地位,順便也以此來維持與大明的良好關係。不過嶽永壽並不相信海漢官方的說辭,他認為以海漢精於算計的行事風格,豈會白白為別人忙活,出兵佔領金州只是出於其自身的利益考量,而不是什麼為了大明的漢人之類冠冕堂皇的理由。
至於維持與大明的良好關係就更諷刺了,海漢既不打算把搶來的金州還給大明,也沒有讓大明出兵到金州駐防的意思,就這麼硬生生地把金州吞進了自己肚子裡,這哪有考慮過大明的感受。包括海漢與大明後來透過協議結成的戰略同盟,在嶽永壽看來也只是海漢人為了在遼東行事方便而使出的一記花招而已,對金州的歸屬權沒有產生任何有利於大明的影響。
但即便嶽永壽對海漢所做的表面文章心知肚明,他也不能對此有言語上的抱怨。這除了考慮到海漢以“辦公經費”名義向他提供的灰色收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大明仍需要海漢在遼東繼續耗著滿清。如果海漢不能保持對滿清的軍事壓力,那麼保守估計滿清能投放到大明方向的兵力至少會因此而增多兩到三萬人,而且增加的這部分人馬基本上都是真正具備戰鬥力的一線部隊,一旦出現在大明邊境,那就意味著本就脆弱的邊防將要面對更為沉重的打擊。
所以大明不僅要違心地允許海漢在金州駐軍,還得指望海漢軍三不五時地跟清軍過過招,打上幾場,以保證滿清不會將駐紮在金州地峽對面的幾萬清軍抽調去別的地方部署。對大明來說最理想的情況,莫過於海漢繼續增兵金州,然後跟滿清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到時候或許大明就可以漁翁得利,趁機殺回遼東。
不過如今遼東的局勢對大明來說可並不理想,海漢軍雖然在入冬前對遼東海岸發動了近年少有的大規模襲擊行動,但依然沒能組織滿清放棄在這個冬天南下入侵大明。而且此次攻入大明的清軍兵力,所攻克的地區,以及從大明擄走的人口和財富,也都是創下了歷年之最。
滿清不理會海漢在遼東海岸展開的行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在較量中真正吃疼的卻是大明。滿清在遼東所損失的人口和財富,之後便統統變本加厲從大明撈回來了。這兩國在這個冬天都是撈得盆滿缽滿,而大明卻成了唯一輸家,這樣的結局可謂極為諷刺。
但偏偏大明還無法將責任歸結到海漢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