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太長,但因為地形原因,水道蜿蜒曲折,船隻根本提不起速度,因此花了足足有一個小時,船隊才總算到了深入內陸港灣中,這便是真正意義上的鐵爐港了。
鐵爐港東面是進出港灣的水道,南面緊鄰東西走向的亞龍嶺,西面是通向田獨工業區的狹長山谷,不過此時還處於原始森林狀態,想要打通這條十餘里長的通道還需要花費不少時日才行。而港灣北面便是新鹽場的重點開發區,面積達到勝利港鹽場公社三倍大小的灘塗區。
前期的考察隊在近岸處已經搭建好了兩座棧橋,供這次到來的大部隊停靠。而吃水較淺的“飛速號”則是慢慢駛到了岸邊才拋錨停船,幾名船員抬出長長的跳板,從船尾的舷梯處搭到岸上。
以作業內容來說,這次的鐵爐港拓殖基本是重複了當初勝利港、黑土港的登陸模式,只不過有了前兩次的經驗之後,現在的整個登陸過程顯得更加地有條不紊,章法十足。
所有的船隻包括水寨的戰船在內,在出發之前都一一進行了編號,每條船上裝運的物資有哪些,該以怎樣的次序在哪個棧橋停靠下貨,卸下的各種貨物又該運至何處進行堆放,全都在事前做好了詳細的規劃安排。因此整個登陸場顯得忙而有序,並無紛亂之感。
羅升東還是第一次親眼目睹海漢人組織的這種拓殖行動,這種井然有序的場面讓他感到大為佩服,看了一會兒不禁就回頭喝斥站在身後的幾個親通道:“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都學著點!要是能有如此有序的裝卸安排,我們出來環島一趟的時間至少能縮短一兩天!”
羅升東訓完之後見幾個親信都耷拉著腦袋不敢應聲,忍不住罵道:“都傻站著幹嘛,幹看能學會嗎?還不都滾去幫忙!”
建設部規劃的居住區主要在港灣以西,臨近田獨鐵爐港這道山谷的出口南北兩邊。初期的建設規劃是五百人的居住規模,不過陶東來回來之後,執委會決定要將北越移民放到這裡集中安置,於是原有的建設計劃已經做了修改,第一期的居住規模由五百人直接上調到了五百戶,可供約兩千左右的居民在此定居。
當然了,在目前磚石水泥等建材還比較緊張的狀況下,這裡的居住區將仍是由竹木結構的船型屋為主題,只有少量的倉庫和機要室會採用更為牢固的磚石結構。
而生產區則被直接安排在了港灣周邊的沿海灘塗,這些地方隨著每天的潮起潮落,海水水位的自然上漲便可以省去大量的提灌作業,生產效率將會超過現有的勝利港鹽場公社。
大量的圓木和板材從船上卸下,然後由牛車載到已經劃分好的區域。因為房屋結構尺寸的高度統一,這些建材在勝利港時便已經按照建設部的要求進行了預製處理,所有的建材分門別類地堆放好,在使用時只需按照已經編制好的結構進行簡單的搭建就可以了,這效率也將遠勝過以前開發勝利港和黑土港的時候。
為了這次的拓殖工程,執委會不得不暫停了一部分現有工程,從勝利港運來了近四百名勞工。他們將用近半月的時間在這裡建起可供兩千人居住、生活的南北兩大片村落。而這裡的生產區建設則將採用邊建設邊生產的方式來進行,預計可能要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勝利港的鹽場公社都還有相當大的一塊區域尚未完成改擴建工程,鐵爐港這邊的生產區大概也只能靠這裡的社員自力更生進行建設了。
在抵達登陸地點一個小時之後,首批停靠的船隻已經卸完了貨物,開始轉頭回航。這次運來鐵爐港的建設物資數量較多,僅靠現有的這些船隻一趟還拉不完,至少得跑上兩趟才行。光是修建船型屋所需的標準承重樑柱,就是數千根之多,這次所用的船又多是小噸位,很多尺寸較長的柱頭根本沒法塞進船艙,只能堆放在甲板上,因此運載量極為有限。
由於整個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