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在江面展開決戰,那還是在陸上與海漢軍過招的生機更大,至少兵力上的優勢還能讓海漢軍在交戰中有所忌憚。
所以高橋南提前便讓部隊在義州城東北二十里處的江岸附近構築防線,試圖要在這裡再對清軍進行一次阻擊。打完這一仗,獨立團大概也就會主動收兵了,畢竟以部隊目前的狀態,也基本打不動了,再跟清軍一逃一追地纏鬥下去只能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了,對已經基本達成作戰目的的海漢軍來說,在基本確定清軍是要收兵回國的前提下,己方還遭受更多的戰損就不值得了。
戰鬥毫無懸念地在當天下午打響,清軍在丟下了兩千多具屍體之後,果斷放棄了繼續攻打這處看起來其實並不太牢固的防線,轉而向南再一次主動進入了山區。清軍的戰術意圖很清楚,就是寧肯多繞幾十裡地,也不想再與海漢軍打這種正面對決的消耗戰了。
這次高橋南也沒有再下令強行追擊了,只是讓新近趕到的兩支部隊在後面墜著清軍,確認他們的行動方向。只要把清軍順利趕出朝鮮,也就能圓滿交差了。
從大同江反擊戰開始,海漢軍與清軍的所有的戰鬥中都有朝鮮軍官擔任軍事觀察員,所以對於戰爭的程序也很清楚,如果說清軍入侵朝鮮時的攻勢是勢如破竹,那麼在海漢軍發動的反擊下就只能用節節敗退來形容了。這些戰鬥過程都會被隨軍的朝鮮軍官記錄下來送回漢城,足以讓在後方擔驚受怕的朝鮮君臣感嘆海漢軍的強大。
如果說海漢提供的軍事援助是以擊退清軍入侵,保住朝鮮國祚為目標,那麼將其一路從大同江趕回鴨綠江,並且在前前後後的歷次戰鬥中給其造成了上萬的傷亡,早就已經超額完成了任務,相信朝鮮君臣也很難能有什麼挑刺的地方。
當然了,得到這樣的戰績,朝鮮所付出的代價也著實不小,每月上千兩黃金的軍費補貼,還要負責後勤補給,向海漢提供大量的物資、人員,以及戰區的軍隊指揮權。這場戰爭從清軍在鴨綠江動手開始,到義州城外這最後一戰,前後已歷時三個多月,基本上已經把朝鮮的國庫清空了,到後期完全是靠著南方的大商人大地主們的捐助在苦苦支撐。如果再打兩三個月,恐怕連這些金主們都會放棄繼續掏錢,會大叫讓清軍接管朝鮮得了。
對朝鮮來說,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清軍一開始選擇的戰略是沿西海岸一路向南推進,雖然在戰爭初期丟了幾座城池,損失了幾千軍隊,但這樣的戰略讓朝鮮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都未受到清軍攻擊。直到清軍被趕回鴨綠江,朝鮮境內直接受到戰爭影響的地區其實極為有限,並沒有讓整個國家陷入到戰亂當中。
至於死了多少人,產生了多少無家可歸的難民,又有多少朝鮮人被清軍擄走,這對於朝鮮的統治者來說倒不是什麼大事。只要擊退清軍保住國家,這些損失完全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而以海漢軍為主體的聯軍在此期間的戰損其實也不算小了,安南、葡萄牙、福建水師都各有三位數的人員傷亡,加上海漢軍的傷亡,總數已經近千。雖然與清軍的戰損比仍在一比十以上,看似還算不錯,但如果考慮到雙方的戰力差距,以及聯軍在諸如江河水脈這種區域性戰場上所具備的優勢,這樣的傷亡已經著實不低了。
不過按照聯軍與朝鮮在戰前達成的協議,戰死在朝鮮的這些聯軍將士的撫卹金也將會由朝鮮承擔,對於朝鮮來說戰後肯定又免不了要被重重地敲上一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