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安在來時途中被允許參加了相關的準備會議,所以對於海漢為何要主動將先進生產技術提供給朝鮮,幫助朝鮮升級各種關鍵產業,他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
這些好處當然不是無條件提供給朝鮮,海漢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利用這些產能來滿足自身發展所需。換句話說,這些產業雖然在名義上是屬於朝鮮,但其產出的大部分產品卻是要以成本價,甚至是低於成本價的水平供應給海漢。
朝鮮國雖然也是這一輪產業升級的受益方,但他們只是在合作中提供了原材料和勞動力,所能獲得的收益顯然遠不及主導此事的海漢。
即便是在朱子安這個局外人看來,朝鮮在合作中所分得的收益比例也著實太小了一點,而且這些產業的生產安排和產出分配,以及地方上的民政事務管理,全部都由海漢做主。朝鮮所擁有的歸屬權,也就只是以監督生產的名義派些官員到當地駐紮,這其實只是海漢象徵性地給朝鮮保留一點顏面而已。
朱子安認為這與當初大明對嶺南地區幾乎完全失去掌控力的情況很相似,名義上那些地方還是大明領土,但卻被海漢實際控制,對朝廷既不聽宣也不聽調,也不上繳賦稅,僅僅只開放物資和人員流動的渠道。大明雖然還是能透過貿易渠道從這些地區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但實際歸屬權已經易主,顯然海漢才是真正的受益者。
不過從參與談判的朝鮮官員們的反應來看,朱子安認為他們應該也樂於接受這樣的合作方式。由海漢主導的產業合作已經持續了近二十年,幾乎所有人都習慣了由海漢掌控全域性。
而且以現在的合作方式,朝鮮國的相關人等都能從中獲得收益,但如果做出改變,那事情的發展方向可就不好說了。現實情況是朝鮮上下包括國王在內,都是這種合作方式的既得利益者,這就導致很難再出現其他力量去主動尋求改變。
當然了,站在朝鮮人的立場上,這或許已經是他們能夠選擇的合作方案中最好的一種。拋開既得利益先不談,海漢提供的這些先進技術,如果要由朝鮮本國自行研究,恐怕花上幾代人的時間都未必等得到現在的成果。
而現在與海漢的合作,他們不但得到了一些先進生產技術,而且海漢還為其培養的大量的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這些軟實力提升的價值,可不是用錢能衡量的。
這些合作能為朝鮮帶來的國力提升,在過去這些年裡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朝鮮往年最大的短板便是軍力,但如今由海漢協助組建的新軍有槍有炮,有成建制的武裝艦隊,實力已經勝過滿清和日本兩個鄰居,算得上是東北亞地區的強者了。
而朝鮮新軍所裝備的這些海漢制式武器裝備,有大部分都是由大同江流域的兵工產業製造,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自產自銷。即便是在海漢國的盟友中,能有同等兵工能力的國家也屈指可數。
當然了,軍隊的裝備水平並不能完全跟戰鬥力劃等號,否則當年大明也不會面對滿清的攻勢守得那麼艱苦了。朝鮮想要盡力拉近自己與宗主國之間的軍力差距,僅僅只靠升級裝備還遠遠不夠。更何況海漢提供給朝鮮的兵工技術也只是外貿版本,產品相較提供給自家軍隊的武器裝備還差著一大截。
所以除了升級武器裝備,照搬海漢軍的建制和訓練模式之外,不定期舉行的兩國聯合軍演,也是被朝鮮視作提升軍力的重要手段。
由於兩國間的從屬關係,聯合軍演一般都是由海漢主動發起並安排時間和演習計劃,加之海漢近些年逐漸將軍力轉移到大明及遼東方向,所以聯合軍演的頻率並不多,規模也在逐漸減小。有時候一兩年都沒有相關安排,朝鮮就不得不自行派出部隊前往金州或舟山,主動尋求與海漢軍合練的機會。
而此次使團帶著規模龐大的武裝艦隊造訪漢城,除了展示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