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出動了500人才把這架飛機從海灘拉了來回。
先有機載雷達,再有雷達告警裝置;先有導彈,後有導彈預警裝置。
但是,隨著資料鏈的使用,現代戰機基本不會開機搜尋目標,而是根據預警機提供的空情資訊,直接定向火控鎖定攻擊,矛與盾的較量一刻都沒有停息過!
51年10月的一天,毛熊終於從一架迫降在半島海岸沙灘上的,F-86戰機上得到了它。
現代雷達告警裝置,能夠區分搜尋與鎖定,以及不同型號雷達的訊號,從而給飛行員提供更準確的威脅資訊。
俗話說,矛和盾都是相輔相成的,最後搞這個護尾警告器,還得落到搞機載雷達的這些人身上。
在那位搞雷達的陶教授發言完畢後,陸總工接著說道:
毛熊的工程師,第一次接觸到了實物雷達瞄準具,隨即研發了第一款雷達告警接收機,並裝在了米格-15的尾部,俗稱為“護尾器”。
“這幾天我都和大家一樣,一起在研究手裡的這些資料,沒有再去找林勝利同志交流。”
導彈預警,又分為雷達預警與紫外訊號預警,中遠距離空空導彈,自帶雷達,同樣能被告警裝置探測到。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機載雷達從簡單的測距、航炮瞄準功能雷達,發展到了搜尋火控一體化雷達,後來最先進的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了。
這兩者的關係,是先有矛、後有盾的關係。
“另外,關於剛才陶教授還有其他專家提出的一些,比較突出的問題,我覺得都是完全有辦法可以解決的。”
雷達機炮瞄準具讓能夠在十幾公里遠,掃描到敵機,並以雷達訊號作為測距瞄準輔助,在1500米距離內對敵機進行射擊。
對於林勝利提出的設計改進方案中,大家要實施時,所出現的障礙和困難,陸總工有些不同的看法。
“這個短時間內,想把這個護尾警告器搞出來,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啊!”
“我認為,既然林勝利同志能設計出這麼先進、實用、合理的方案來,那麼,說不定他對實施中出現的障礙和困難,也會有相應的解決辦法。”
雷達機炮瞄準具最大的功效,就是提前發現敵機,輔助測距瞄準射擊,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比其他國家的光學瞄準系統先進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