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之弟宋明帝,三十三。
齊高帝,五十六。子齊武帝,五十四。
高帝之侄齊明帝,四十七。
梁武帝,八十六。其兄弟之其餘九人,無一人壽過六十者。
本朝武皇帝,五十七。
其後又是附帶的幾頁小字,陳伯宗將之看罷,稍稍理了理思緒。
劉裕承晉禪代,立劉宋,國祚五十九年,歷經八帝。
其中武帝劉裕之子少帝劉義符、文帝劉義隆,孝武帝劉駿之子前廢帝劉子業,明帝劉彧之子後廢帝劉昱、順帝劉準五人皆因政變死於非命。
宋制,太醫有令、丞各一人,隸於門下省的侍中之手。令、丞之下,另有醫師員額不定。
宋文帝劉義隆能活到四十八歲而為太子所弒,可見此時的太醫並非全然無用。
而後建康連續經受弒父太子劉劭、前廢帝劉子業兩番擾亂,太醫所屬廢弛,劉駿與劉彧三十許歲便即夭亡,或便由此。
若是劉宋早先能培育大量的醫師人才,儲於民間,此時便是舊醫逃亡不存,亦能搜人才於民間,使宮中醫藥不乏人用。
這算是劉宋的一樁看似不大,實則不小的失政了,若是劉駿能多活十年、二十年,南北朝後來的局面定然大為不同。
再說蕭齊一代,蕭道成代宋建齊,國祚僅二十四年,歷經七帝。
繼承齊武帝蕭賾的大位的皇孫蕭昭業、蕭昭文皆死於明帝蕭鸞之手,而蕭鸞的二子蕭寶卷、蕭寶融又先後因蕭衍而死。
蕭齊一代,前有劉駿改善的晉宋制度可用,皇權大為加強,權力角逐已經變為了宗室內鬥,大家擺明車馬,卻也不搞那許多暗手。
太醫令於是被劃給了尚書省的起部一曹,成了邊緣小官。
而齊明帝蕭鸞所以四十七歲而死,大抵同其篤信巫覡,不用醫藥有關。
據傳其初病不治,至其病深,其方才用巫覡之言,求臣下銀魚欲以醫治,又穿赤衣,作為壓勝的辦法。
巫術自然治不了實病,小病因之成了大病,大病於是收走了蕭鸞與南齊的命。
篡齊立梁的蕭衍或許是吸取了蕭鸞的經驗。
其早歲雖與道士陶弘景交從甚密,並送他黃金、硃砂等物燒煉金丹,稱帝之後,卻讓侍中監太醫令先嚐醫藥,久而無事方才自用。
這道保險大抵救過蕭衍數次性命,天監年間(502-519年)陶弘景常常奉獻丹藥,蕭衍服之體輕,大為信重其人。
而後到了中大通年間(530年),陶弘景卻轉而奉獻寶刀。
再結合蕭衍在普通年間(520-527年)開始信佛捨身,那些服食金丹的太醫令身上,恐是出了些許醫療事故,進而引得皇帝對道術見疑了。
蕭衍能活到八十六歲,這份對經驗醫學的懷疑,當是緣由之一。
梁代對醫者的重視勝於前代,縣令、郡守,東宮、諸王,身邊皆有醫者編制。
不過醫者的職事地位卻是極低的,名義上的最高醫官太醫令在梁代不過是十八班中的第一班,正式官階中的末流而已。
同太學的廢弛一樣,自東晉以來,南朝的醫學一直不成體系,醫家多靠家傳自悟,自成其才,是以治病常有奇驗而不能解其根本。
梁末喪亂以來,建康醫官不存,故而武帝陳霸先因周文育之喪,悲痛發病,竟然繼之而死。
文帝陳蒨則積勞成疾,待得都中醫官稍備,卻已是治無可治了。
陳蒨死後,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陳伯宗才將太醫令又劃給了太常寺,並命江總大量招人,他有心在國中建立一套成體系的醫療系統。
現今看過前代的資料,陳伯宗才忽然醒悟,把太醫系統劃到太常手下,這一步自己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