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五國伐齊他沒參與,然後齊國被五國攻打,請求楚國出兵幫助,楚國還真出兵了,但,卻是抱著觀望的態度。
如果齊國能夠大約抵擋得住五國的人,那在他們僵持的時候,楚國自然會出兵,到時候,只要發兵,就能輕鬆逼迫趙魏韓幾國退兵,而楚國自然能從魏國和韓國那裡,還有齊國這裡,得到雙份好處了。
一開始,其實楚國就是這麼想的。
但是沒想到,齊國人這次沒抗住!
齊國被五國聯軍打的大敗,幾乎亡國絕種。
然後,田氏趁機在齊國取得了最高的指揮權和決策權,靠著內外的策應,再加上五國聯軍的各懷鬼胎,最終還是反撲了回去。
五國聯軍被打退了,也可以說是各自取得了一些領土之後,也都心滿意足的回去了。
畢竟,秦國那時候和齊國還不完全接壤,讓齊國完全被滅,他自己得到的好處太有限,所以,就遊離其外,充當了後續的和事佬,表示我們懲罰齊國就夠了,沒必要滅人家的國啊。
我們要是把齊國給滅了,那不和暴齊一樣了嗎?
沒錯,在完全能稱霸之前,秦國,那也是當過這樣的角色的。
和事佬,或者攪屎棍,那都差不多。
有後世大英帝國那種範了,該聯盟的時候聯盟,該攪合的時候攪合,該當救世主的時候,也當一當。
趙國和秦國的態度差不多,因為趙國和齊國之見,也不是完全挨著的,如果齊國被滅,那得到最多好處的絕對是燕國和魏國,趙國並不想讓這兩個鄰居太強大了,否則對自己來說,絕對是個威脅。
所以,也表示,不要打到底。
然而,燕國卻最希望能打到底的,畢竟五國伐齊的因由,就是燕國被齊國痛揍欺負之後,才引起“眾怒”的。
但,一個燕國單獨的堅持,意義不大,因為其他國家,都不會坐看燕國得到齊國的一切,或者大部分的國土。
而魏國這個時候,也是有賊心沒賊膽。
因為如果他得到齊國的土地太多,那其他國家也不會同意,甚至秦國告訴魏國,如果你得到的國土很多,我也不反對,但,我要你原本的國土來交換。
沒錯,你得到新的國土,但你原本的國土,要給我秦國一些。
魏國哪裡甘願?
我新的土地,肯定不如原本的土地那麼安穩啊。
所以,魏國也不想著讓燕國獨大,也不想著讓自己再反而至於危險之中。
就也不主張滅齊,結果就是到最後燕國的樂毅自己堅持,反而因為新佔的土地太多,又引起了眾怒,最後被齊國人反撲了。
滅齊的計劃失敗之後,各國各取所需,都得到了一塊肉,也只好作罷。
而一直觀望的楚國,再一次發揮了自己的特長。
我也吃一塊!
沒錯,騷操作又來了,楚國原本是被齊國請過來當救兵的,但最後,卻還是硬生生的從齊國這裡,割走了一大塊國土。
齊國人對楚國人非常不滿,異常痛恨。
而楚國則表示,我來都來了……
然後,兩國的仇怨,也從幾百年間的恩怨,再一步的加身了。
世人皆知秦長城,趙燕兩國的長城,但其實,齊國也有相當的長城的。
齊長城,為的就是防範楚國人。
因為五國伐齊的時候,楚國人一口氣,已經吃到了臨淄城下了,齊國不得不靠著沂蒙山,來建了一道人工天險,來防範楚國人。
可以說,兩國的矛盾,在幾百年之後,也根本不比對秦國人弱多少。
只不過是因為,秦國把楚國和齊國都給滅了,所以,兩個國家,暫時有了共同的敵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