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大勝之後,太平道聲威遠揚,勢力如日中天。曹操兵敗,退回許昌,心中雖有不甘,但亦知此刻需暫避鋒芒,重整旗鼓。而此時的天下局勢,猶如風雲變幻之棋局,各方勢力皆在暗中謀劃,伺機而動。
在南方,東吳孫權坐擁江東六郡,地廣物豐,兵強馬壯,且有長江天塹為其天然屏障,一直以來都在觀望中原局勢。其麾下週瑜、魯肅等一眾謀士皆具遠見卓識,武將甘寧、太史慈等亦勇猛無比。孫權深知,太平道的崛起雖暫時未對江東構成直接威脅,但長遠來看,若太平道統一中原,必不會放過江東這片富庶之地。
太平道在中原鞏固勢力的同時,亦將目光投向了南方。張一凡認為,欲成大業,必先統一天下,而東吳則是其南下途中的一大阻礙。於是,他派遣諸葛亮為使,前往江東,試圖與孫權聯盟,共伐曹操,而後再圖東吳。
諸葛亮乘船東渡長江,抵達柴桑。他面見孫權,以其雄辯之才與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向孫權剖析天下大勢:“孫將軍,如今曹操雖敗於官渡,但其實力仍不容小覷。太平道欲興正義之師,還天下太平,曹操乃我等共同之敵。若將軍與我太平道聯手,東西夾擊曹操,則曹操必敗無疑。待曹操平定之後,你我兩家可再商議如何劃分天下,共享太平。”
孫權心中猶豫不決,他深知與太平道聯盟雖有機會擊敗曹操,但亦擔心太平道藉此機會在江東擴張勢力。此時,周瑜站出來說道:“主公,諸葛亮之言雖有幾分道理,但太平道之心,昭然若揭。我江東若與太平道聯盟,無異於與虎謀皮。依我之見,不如我江東暫守中立,坐觀曹操與太平道爭鬥,待兩敗俱傷之時,我江東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魯肅卻有不同看法:“公瑾此言差矣。曹操野心勃勃,若太平道被曹操所敗,江東亦難以獨善其身。且太平道在中原推行仁政,頗得民心,其勢力發展迅猛,若此時與之交好,或可保江東長久安寧。”
孫權沉思良久,最終決定暫不表態,先讓諸葛亮在江東住下,待他與群臣商議之後再做決定。
就在孫權猶豫不決之時,曹操在許昌得到訊息,得知太平道欲與東吳聯盟,心中大驚。他深知若此聯盟達成,自己將陷入絕境。於是,曹操決定先下手為強,他不顧謀士賈詡的勸阻,親率二十萬大軍,號稱八十萬,南下荊州,企圖先奪取荊州,再順江而下,一舉消滅東吳與太平道。
荊州劉表之子劉琮,膽小懦弱,見曹操大軍壓境,竟不戰而降。此時,劉備正屯兵樊城,得知劉琮投降,曹操大軍逼近,無奈之下,只得率領軍民向南撤退。曹操佔領荊州後,志得意滿,繼續揮師東進,直逼長江。
孫權得知曹操大軍已至長江北岸,深感形勢危急。此時,他意識到若再不做決定,江東將危在旦夕。在魯肅的再三勸說下,孫權終於下定決心,與太平道聯盟,共同抗擊曹操。孫權任命周瑜為大都督,統率三萬吳軍,並與劉備率領的兩萬太平道軍隊會合,在長江赤壁一帶擺開陣勢,準備與曹操決戰。
曹操大軍在長江北岸紮營,由於北方士兵不習水戰,曹操命人將戰船用鐵鏈首尾相連,試圖以此穩定戰船,減少士兵暈船之苦。周瑜見曹操戰船相連,心生一計,他與諸葛亮商議後,決定採用火攻之策。
太平道與東吳聯軍開始積極準備作戰物資。他們徵集了大量的乾草、魚油等易燃物,裝入小船之中,並挑選了數十名勇士,準備在合適的時機對曹操的戰船發動火攻。同時,聯軍還在長江南岸佈置了大量的弓箭手和投石機,準備在火攻之後,對曹操軍隊進行攻擊。
決戰之日,江面上風平浪靜,曹操站在戰船之上,望著南岸的聯軍營地,心中充滿了自信。他認為自己兵多將廣,且聯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戰必勝無疑。
然而,他卻不知,危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