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操於南方緊鑼密鼓地構建聯盟,妄圖對太平道形成合圍之勢時,太平道首領張一凡在洛陽皇宮內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深知,當前局勢極為嚴峻,外有北方匈奴不時侵擾邊疆,內有曹操野心勃勃,聯盟勢力日益壯大。若要在這內憂外患之中求得生存與發展,必須制定出一套周全且可行的應對策略。
經過多日的苦思冥想與與謀士們的反覆商討,張一凡終於確定了 “攘外安內,先北後南” 的戰略方針,並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良策。
攘外之策,首要在於應對北方匈奴的威脅。張一凡深知匈奴之患由來已久,且其騎兵機動性強,作戰勇猛。若要徹底解決北疆問題,不能僅靠武力鎮壓,需恩威並施,多管齊下。
其一,加強北疆軍事防禦。張一凡決定增派兵力前往北疆,在邊境線上修築堅固的堡壘與關隘,形成一道嚴密的防線。這些堡壘不僅能夠抵禦匈奴騎兵的衝擊,還可作為屯兵之所與物資儲備之地。同時,他令黃忠與趙雲在北疆訓練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提高太平道軍隊在草原作戰的能力。
其二,開展外交與貿易。張一凡派遣使者前往匈奴部落,與匈奴首領進行談判。使者向匈奴首領表明太平道的立場:太平道無意與匈奴為敵,但亦絕不容許匈奴肆意侵擾邊疆。若匈奴願意與太平道達成和平協議,太平道將開放邊境貿易,以中原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與匈奴的馬匹、牛羊、皮毛等進行交換。這樣一來,雙方均可獲得所需物資,促進經濟交流,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雙方的敵對關係。
其三,文化滲透與同化。太平道組織一批文人學者與能工巧匠,前往北疆地區。他們在北疆設立學堂,教授匈奴民眾中原文化、農耕技術與手工藝製作等知識。透過文化的傳播與交流,逐漸使匈奴民眾瞭解中原文明的魅力與優勢,從思想上對匈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減少其對中原的敵意與侵略性。
在實施攘外之策的同時,張一凡也在思索著安內之法,以應對曹操的聯盟威脅。他認為,當前太平道與曹操聯盟實力對比懸殊,若貿然開戰,勝負難料且必然會使百姓陷入更深的戰亂之中。因此,他提出了 “停戰議和,修養生息” 的安內策略。
張一凡首先修書一封,派使者送往曹操處。信中言辭懇切地表達了太平道的意願:太平道雖推翻了腐朽的東漢統治,但無意與各方諸侯為敵,只求在這亂世之中保一方百姓太平。如今曹操組建聯盟,太平道深感壓力,但仍希望雙方能夠罷戰休兵,各自治理領地,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太平道願意與曹操聯盟達成和平協議,在一定時期內互不侵犯,並可在經濟、文化等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
為了增加議和的誠意與說服力,張一凡還在信中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合作方案。例如,雙方可共同開展水利工程建設,治理黃河水患,這對於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與百姓生活至關重要;在商業貿易方面,太平道控制的洛陽地區與曹操聯盟的領地之間可建立貿易通道,互通有無,促進經濟繁榮;在文化交流上,雙方可互派學者,交流學術思想,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在派出使者議和的同時,太平道內部也在積極進行休養生息的準備。張一凡下令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耕生產,興修水利設施,開墾荒地,提高糧食產量。他還大力支援手工業與商業的發展,設立專門的工坊,培養工匠,生產各類精美的手工藝品,並在洛陽及周邊地區建立集市,促進商品流通。
此外,太平道注重人才的培養與招攬。張一凡在洛陽設立太學,廣納天下學子,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才華與志向,均可入學深造。太學中開設經史子集、兵法謀略、天文地理、醫學農學等各類課程,培養出一批批有文化、有見識、有才能的人才,為太平道的發展儲備了充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