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氣,也就是氮肥原料的化學方法——土法煉焦。”
土法煉焦的工藝,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被古人掌握,到了明清之際發揚光大。
方以智《物理小識》中記載:“煤則各處產之,臭者燒熔而閉之成石,再鑿而入爐日礁。”
這也是最早關於煤煉焦的明確史載。
林煜提出土法煉焦,也正是看中了這項工藝的簡單。
簡單到什麼程度呢?
弄個爐子,也不用密閉隔絕空氣,就一個普通的爐子,在裡面放入煉焦煤,點火開始燃燒就行了。
因為煉焦煤本身就含有的豐富氮元素,在煉焦過程中會自然的跟隨煤煙一起順著爐口飄出來。
只要利用硫酸溶液在通道口收集,就能輕鬆得到硫酸銨化肥了。
這也是除去技術壁壘極高的高溫高壓催化劑法,和沒啥實用性的生物合成法外,另一個能夠切實實現的人工製取氨氣的辦法。
唯一的缺陷就是土法煉焦週期太長、煤耗高、利用率極低,最多就是實驗室用途,基本不可能進入化肥實用化。
“只是暖爐和焦煤倒是沒什麼問題,外面市集很容易就能買到。”
朱瞻基微微點頭:“林先生,還有別的要求嗎?”
林煜說道:“當你準備好了爐和煤,下一步才是最關鍵的,你得找一個道士……嗯,會煉丹的道士。”
土法煉焦只能製取氨氣,而收集氨氣並且製作簡易的硫酸銨溶液,就需要另外製取硫酸。
說到製取硫酸,聽起來似乎很困難,但實際上,別說現在的明初了,就是換到一千多年前的東漢,也能輕鬆辦的到。
這很合理,早在東漢時期的傳統煉丹術士,為了琢磨鍊丹,就已經完全掌握了“乾餾法”。
什麼是乾餾法?
很簡單,把煉丹用的膽礬(硫酸銅)、綠礬(硫酸亞鐵)放在容器裡,點火烤灼,使其產生汁液。
這些燒烤出來的汁液,就是硫酸了。
“等你們找到了會煉丹的道士,就可以讓他按照平時怎麼煉丹的,把濃硫酸從綠礬或者膽礬裡給烤煉出來。”
林煜說著,又補充叮囑道:“你們不用管濃硫酸是什麼,只需要知道這東西很危險,觸之會灼燒融化人的面板。如果一不小心碰到,就要立刻用大量清水沖洗,直至沒有灼燒感。”
“但也要記住,除此以外,千萬不要往製取的濃硫酸里加水。因為濃硫酸遇水會發生劇烈反應,從而導致硫酸溶液飛濺。”